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坐等我家夫郎上岸 > 第108章 闯州府15

第108章 闯州府15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转眼间,柳玉瓷和方宁已入万方书院读书半月有余。

万方书院不愧为人文荟萃、学养深厚,令天下读书人心向往之的学府。

治学严谨、翰墨流长。

短短四五十年间,出过四位状元郎,十一位一甲进士,从这走出的国之栋梁数之不尽。

其前身四海书院,乃先太子太傅、当世大儒张聿敏的亲传弟子创办,张太傅每年不定时会来书院授课讲学。

张聿敏出身寒门,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属清流一派代表,为民请命,为国尽忠,乃天下学子之表率。

其名下门生,遍布瑀朝各地,连别国书生亦曾不远万里、跋涉山水而来,同张太傅求学论道。

是以,每年到四海书院求学的读书人比比皆是,只为有机缘得见张太傅一面,得他指点一二,或有幸上一堂他的课,此生无憾。

直至先帝在位末年,张聿敏因卷入夺嫡之争,祸及全家。

四海书院改名万方书院,前院长不涉朝堂之事逃过一劫,但也选择了归隐,不知所踪,换了现今的严院长。

少有人知的是,严院长其实也算张太傅的门生。

故而万方书院只改了名,实则从院内布局规划,到学风院训,仍与四海书院一脉相承。

譬如,那块张聿敏亲手所刻的石碑,上书“明德笃行”四字,数十年风雨飘摇,屹立于院门前,规训万千学子。

书院临水而筑,石碑与大门间有护城河穿流而过。河道两端延伸过去是城郊水田,春时耕种,秋时收割,成片成片金黄的稻谷,于院内藏书阁上,登高而望,尽收眼底。

依张聿敏之言,当下时局是否安定,百姓生活是否和乐,全在那一片片庄稼长势之中。

百姓生活好了,就会想着送家中孩子读书。前院长在时,便定下规矩,定期组织学生下乡,传授浅薄的读书之道,指点孩子们课业疑难。

农家子有出类拔萃的,考取秀才举人功名后,亦可进入书院求学。

农家子、世家子,皆要穿戴统一青衫儒冠,只为一心向学,不以身份权势论人,主张有教无类、等量齐观。

只是随着书院名声渐大,每年求学的书生络绎不绝,现如今进书院须得参与入学考试。

柳玉瓷和柳玉岩便是先后凭借出色的才学,在一众学生中脱颖而出,通过入学考试,再分别就读于文昌院和承德院,即秀才班和举人班。而方宁则是源于算学一道的天赋,额外做了一套卷子,被破格收下的,他和柳玉瓷同在文昌院学习。

除他们以外,季怀琰亦在此学习。他早于柳玉瓷、方宁入学,是科试过后安顿好小爹,便独自收拾行囊来了,日常宿在书院斋舍。

与青竹书院不同,万方书院不以学生资质好坏分班,应对科举的主课,按入学年份分班,由院内夫子抽签轮班教学,比如王夫子去岁抽签抽到甲班,今年便在剔除甲班后的班级中抽签。此举是鉴于每位夫子学识阅历、教学方式等不同,希望学生们能习得各家之长,夫子们教过每位学子,亦可私下挑选合适的正式收作弟子。

近些年,科举改制以来,原先的甲乙丙丁等班,又分了哥儿女子班。故季怀琰和柳玉瓷、方宁他们并不在一个班读书了。

主课之外,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则是选课制。书院聘了专门的夫子,十日一休,在休沐日前定好下一个十日的课程,学生可向心仪的夫子报名相应课程,不拘男女或秀才举人,先到先得,名额满了即止。

虽说学生可自行选择,但以半年为期,每位学子都必须学满一定数量的六艺课,每半年一考核。

若是吴煦在场,必定要说,这不就是选修课嘛!

此时,柳玉瓷、方宁和丫丫正在书院洗墨池旁,与柳玉岩、季怀琰碰面,对书院种种互通有无、感慨万分。

丫丫颇为好奇,“不考主课,反考六艺?这书院真奇怪!”

柳玉瓷看着洗墨池四周形形色色的学生,有捧着书卷走路,直冲冲朝树上撞去的;有在池中洗笔,洗着洗着突然席地而坐,蘸了池水便在地上奋笔疾书的;也有三三两两聚拢在一处聊天,聊着聊着嗓门大起来,开始唇枪舌战、妙语连珠地辩论……

他想了想道:“能进书院的,至少秀才功名起,学到这份上,若是还要书院夫子监督,常以考校手段,耳提面命,催人上进,倒不如回家种地吧,还谈何科举。”

“啊,可是不考,怎么知道读书好坏,有无进步呢?”

季怀琰站在柳玉岩那侧,有意同柳玉瓷、方宁避开一段距离,接话道:“丫丫姑娘,科举便是最好的试炼场,有无真本事,上了考场自然分明。你看这洗墨池边,各个上进,能入读万方书院的,都绝非等闲之辈。然科举又谈何容易,天下读书人之众,能拔得头筹者寥寥。书院里,多的是因各种原因抱憾,考了数届不中的,过多的考校,或许会使心境不稳者更加焦躁不安,适得其反。”

言毕,他忽而想起柳玉岩亦是上届会试落第的一员,忙行礼急于致歉,被柳玉岩拦住。

柳玉岩遭小人陷害落第,对下次会试仍势在必得,心态并不消极,只是他对外性子冷,没过多解释,只道一声“无事”。

柳玉瓷补充,“科举主考官每届一换,出题方向因主考官私人喜好而变,书院寻常考试确实意义不大。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打好基础功,琢磨出适合自己的读书之道,定能榜上有名的!”

他再说六艺课,“而六艺与主课不同,农家子不比世家高门出身的学生,自幼接触这些,科举不考,便少有人上心,更愿意把精力投入经义、诗赋和策论上。然事实上君子六艺并不比那几门主课用处小,单看乡试大考,凭体力都能刷下去不少人,更不必说今后为官,仅仅通读诗书哪里够呢。故而需要立下规矩,时时考校,让每位学子都保证在一定水准之上。你看往来的同窗,是不是比青竹书院时,少了许多羸弱无力的?”

“是哦!”

“柳同窗言之有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