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佛寺和城门口摆了十日粥摊,二毛、孟巧珍他们该启程回村过年节了。
方宁和丫丫自是要一道回家。
三个孩子想回慈济院看望院长和弟弟妹妹,跟着二毛回去。
王茂没亲人了,想留在府城看铺子。
他买了一些衣帛布匹、酒水茶叶,尽挑县里没有的款式,托二毛给师父师娘带回去。
再给了点碎银,请二毛到了县里再买米面,送到王家村给过他一口饭的好人家。
动身前夜,柳家院里摆了两桌,算提前吃过团圆饭。
方宁给柳家人都备了节礼。柳二夫夫一人回了一红封。
今岁是柳玉瓷嫁人后第一个年节,也要发红封啦。
他现是吴家主君了呢。
每月底吴煦上交的银钱,他都攒起了。大头兑换成银票,放进一个钱匣子,是压箱底的家当。零散的碎银放一个钱匣子,平日吃喝用度均可取用。
如今状元铺每月盈利在一百两出头,府城卖价高,但因果子、货运等成本上去了,实际好不上太多。
吴煦占七成利,其中一成要做慈善。原先估摸每两月能兑一张百两银票,剩的放在日用钱匣里。
九月九开业到除夕,算四个月,腊月的账还没算,他们已攒下两百零八两。
银票兑了一张,连同之前的一百五十两,是两百五十两。再有卖田卖房的六十五两,十五两当时做吃喝嚼头了,五十两一并兑了银票。
如此,他们便是有了三张一百两银票的家底。
状元铺利润余下的一百零八两,连同腊月底的银钱,就不兑换了,挪到爱心书铺那头,做本金。
另外,柳玉瓷每月能领一石廪米和一两银子,报社有十两左右的酬劳。能作为他们家日常的花用。
年后吴煦回一趟县里,还有好运状元铺那头的银钱进账。
七月到年底,恰好半年,按每月盈利八十两上下算,大约能得近两百两。到时,一百两兑银票,毛一百两算书铺本金。
过年的花销,人情往来的节礼,给伙计们的红封等,都从第一状元铺赚的余下一百零八两里出。
眼下,柳玉瓷捧着那只装碎银的钱匣子,冲祥生他们笑得和蔼和亲,端起当家主君的姿态,喊一个名发一个红封,再讲两句勉励之语。
柳二苗和万沅沅看着,直叹孩子长大了。
柳家长辈、哥哥和吴家院子的小厮婆子,都等除夕夜再说。今天就给状元铺几个跟丫丫发红封。
二毛是干弟弟,方宁是干哥哥,柳玉瓷没准备红封,专门在首饰铺子挑了银算盘和银镯子,分别送给他俩。
三个人好哥哥好弟弟喊了一圈,互赠了心意。
丫丫、舒哥儿、王茂和慈济院三个孩子,一人一红封,各包了二两碎银。
柳二苗是账房,现在状元铺的月银仅三两,比不得林氏酒楼的光景,吴煦做主给他包了八两。
这是给状元铺伙计的,柳二苗也没推拒,想着除夕给他们包回去。
二毛作为二掌柜,也给几个孩子一人买了双新鞋和一包老字号点心。
孟巧珍做绣活帮工,也得了新鞋和红封,因突如其来的惊喜,乐得眼角沁出泪水。
众人得了东西,笑得愈发开心,恭贺祝福声不断,一派喜气洋洋。
*
二毛他们走后,粥摊挪到第一状元铺门口。
舒哥儿继续负责施粥。
铺子里吴煦和柳二苗待客,王茂还在后院刻木头竹筒,外头人多时再去搭把手。
柳玉瓷牵着庆庆,上午待在报社陪万沅沅,下午过来状元铺陪阿父和煦哥哥,雨露均沾。
这日,难得有个好天气,太阳照得人暖呼呼的。
柳玉瓷给搬了小书桌和小凳子,让庆庆坐在粥摊另一侧练大字。
他自己抱着猫崽坐在旁边晒太阳。
临近年关,城中讨生活的人家、各家书院的书生都回老家过节了,状元铺的生意一日日冷清下来。
长乐街上许多铺子都陆续关门了,最晚的,到年二十五六亦差不多了。
状元铺因放话施粥,故要开到除夕那日。
也是因为施粥,这阵子城中大半的乞丐都扎堆赶来聚在状元铺门口。
一张张黑乎乎的脸,瑟瑟缩缩地挤在街角,脚步迟疑不决,不敢靠近,眼巴巴地盯着舒哥儿手里的粥咽口水。
柳玉瓷看到了,轻叹一声。
他吩咐舒哥儿把人喊来分粥,再拖上一会,他跟庆庆到后院拿旧衣。
冬天冷飕飕的,雪一落,能压垮一间破败的茅草屋,也能压垮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家,更何况这些尚无片瓦遮头、没有寒衣暖身的乞儿。
这几日见的乞丐多,有腿瘸的,有眼盲耳聋的,有老迈的,有幼冲之岁的,各有各的惨,无一例外是瘦成了麻杆,衣衫褴褛。
薄薄的一片破麻衣,连脚踝都挡不住,鞋子还是草编的、破洞的,漏着风。
柳玉瓷真怕他们给冻死。
往年不是没有过,或者说年年都有。在大部分人欢天喜地迎新春的某个冬夜,总有孤寡老人或路边乞儿,无声无息地离开。
等到年后衙役上值,或过路的行人闻到尸体发出的恶臭,才被发现,随意拿张破席子卷了,往乱葬岗一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