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金氏钗黛—解红楼金书 > 第91章 深入分析古墓武功三

第91章 深入分析古墓武功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如果大家觉得以上的证据还有些不够确切的话,那么新修版金庸关于金轮和郭襄的关系修改部分,足可以证明他意在指双修,并且他认为这是一种银会之事。

新修版金庸把金轮法王改为蒙古金轮国师,不过在文中却多次提及,他出家所学还是藏传密宗佛教。

【金轮国师虽是蒙古人,出家后所学的是藏传密宗佛教,在蒙古称为金刚宗】

金庸做此修改的原因,他也特意在小说注释中做了解释,怕人以为他是在歧视西藏密宗:

【本书初版之中,金轮国师作金轮“法王”,其身份为西藏喇嘛教法王,有读者指摘作者歧视西藏密宗,常将喇嘛派为反面角色。

其实作者对藏传密教同样尊崇,与尊敬佛教之其他宗派无异,亦决不歧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等地的藏族同胞。

作者曾受藏传佛教上师宁布切加持,授以净意、清静、辟邪咒语,熟读后能随口念诵,作者客厅中现悬有藏胞从西藏带出之大幅莲花生上师显圣唐卡织毯。

据史书记载,元朝中期以后,蒙古统治者入据中原,利用少数藏传喇嘛,欺压人民,多做银会之事,违反佛教宗旨及戒律,故事中将喇嘛写作反派角色,并非故意歧视。

为免误会计,三版修订时将原来的“法王”改为“蒙古国师”,但其个人作为,仍大致根据史书所述之“番僧”作风,与行为高尚圣洁之其他喇嘛全不相干。】

注释中说是元朝时蒙古人利用少数藏传喇嘛,做银会之事,直接箭指蒙古国师,藏传密宗佛教传人,金轮国师,这也表明信佛教,并受过密宗大师加持的金庸,对佛学密宗是有一定了解的。

新修版中,金轮国师有意收郭襄为徒,于是带着她来到蒙古军营中。

由于金轮地位尊崇,所以【郭襄跟着也大受尊荣,锦衣玉食,极尽奢华,甚至在襄阳城郭府,也受不到这般优待。她身边有四个小丫头服役,乃蒙古朝臣从金朝旧京大都宫中选来的宫女。

国师对人宣称这个美貌小姑娘是承受自己衣钵的爱徒,日后非同小可。蒙古将士为拍国师马屁,见了郭襄无不战战兢兢、恭恭敬敬,引得小郭襄忧心暂忘,拍手大乐。】

郭襄以【日长无聊,便习以自遣,心养日后欲谋脱身,必须取得国师信任,对她防范松了,不再日夜紧守才行,于是假意拜师,诚心学习。】

未想金轮待她比亲爹还亲:

【佛教出家人无子无女,一片慈爱之心,通常倾注在传法弟子身上,国师此时之对于郭襄,便如是亲生爱女一般,郭靖之对爱女,有时尚厉声呵责几句,国师却是捧在手里惟恐融了,呵一口气惟恐飞了。】

于是郭襄的心思又活动了:

【郭襄心想这大和尚为人虽坏,武功却高,武功不分好坏,但在用之得当与否,我学好他的武功,专做好事,那便不错。】

这话看似有道理,殊不知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这就叫与虎谋皮,与魔鬼做交易,你受人之恩,哪有不还的道理。

所以后来郭襄放了金轮,是必然的事情。

金庸评价郭襄四个字“随便豪爽”:

【她生性随便豪爽,不喜国师这般关心溺爱,婆婆妈妈,有时撅起了小嘴生气,国师忙又千方百计的哄得她喜笑颜开方罢。郭襄心中也知国师是对己真心爱护,过意不去,与国师谈谈说说,居然甚为投机。】

从假意拜师,诚心学习,觉得学了不做坏事也没什么,到过意不去,与金轮甚为投机了,也不过短短月间的时间,可见糖衣炮弹的威力,做人小便宜占不得,太随便总有一天会越陷越深,越过原则底线。

此时郭襄十六岁,她为人的随便之处,与当时十四岁的郭芙一对比就能看出来:

古代十五岁及笄,十六岁的郭襄与三十多岁的陌生大哥杨过初遇,连人家名字还不知道,真面貌还没见过,就主动去牵人家的手,我真想说你十六了,不是六岁。

【郭襄很高兴,伸出右手便牵住了他的左手。她自幼和襄阳城中的豪杰为伴,众人都当她是小侄女看待,互相脱略形迹,绝无男女之嫌,这时她心中一喜,竟也没将杨过当作外人。】

结果搞的杨过一个大男人都好尴尬,想甩开她又怕无礼,只好用假动作把手抽开:

【杨过左手给她握住,但觉她的小手柔软娇嫩,不禁微微发窘,若要挣脱,似乎显得无礼,侧目向她望了一眼,见她跳跳蹦蹦,满脸喜容,实无半分他念,于是微微一笑,手指北方,说道:“黑龙潭便在那边,过去已不在远。”借着这么一指,将手从郭襄手掌中抽出来了。】

杨过对郭襄的印象就是天真烂漫:

【杨过见她天真烂漫,对自己狰狞可怖之极的面目竟毫无惧意,心想:“我且吓她一吓。”】

书中被称作天真烂漫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小龙女,一个周伯通,一个郭襄,这三个人,就跟红楼梦里说王夫人是天真之人一样,其实都是假天真,真烂漫。

再来对比下十四岁时的郭芙,对跟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小武:

【只听衣衫噗的一声,想是武修文拉住了郭芙的衣袖,而她用力一摔。她话中怒意更增,说道:“你拉拉扯扯的干什么?人家露脸不露脸,干我什么事?】

这段作者显然有意在模仿红楼梦里,宝黛之间的互动,毕竟一样是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关系,包括后面小武发誓说【以后我再这样,教我不得好死,来生变个乌龟大王八。】,便很像宝玉的誓词。

郭芙的矜持,正如杨过所说【我那芙妹端庄贞淑】。

郭芙同样也拉过杨过的手,那是因为杨过故意装作不会武功的样子,郭芙才来拉他上树。郭芙杨过从小也一起待过,也算得上青梅竹马,并不像郭襄那样,无故就去主动拉陌生男人的手:

【郭芙跃上树枝,伸下手来拉杨过上去。杨过握着她温软如绵的小手,不由得心中一荡,但随即想起:“你便再美十倍,也怎及得上我姑姑半分?”】

杨过一握郭芙的手,便不由心动,千般杂念只好又搬出姑姑来压制。

这也是金庸的一处隐笔,与文末郭芙的后知后觉相呼应,其实她从心里待杨过,比对大小武不一样,只是当时他们尚年少不自知。

金轮为什么如此热切的想收郭襄为徒,并且对她这么好呢?

首先因为他有一个心病,就是即使他苦练“龙象般若功”,也没有把握打败杨过与小龙女联手的“玉女素心剑法”,十余年间成了心结了:

【十余年来,金轮国师苦练“龙象般若功”之时,心中便以杨过与小龙女联手齐上的“玉女素心剑法”为敌手,倘若他无把握能以一敌二,胜得这夫妇二人,此番也不敢贸然便来中原,这时听郭襄如此说,更触动了他心头忌讳,怒极反笑,说道:“咱们这便上绝情谷去!待我打败了杨过和小龙女二人,那时却又如何?”】

大家都知道,杨过和小龙女修炼的玉女心经是道教的双修之术,所以金轮见到郭襄,便想到可以打败杨龙的藏传佛教密宗的双修之术:【大瑜珈密乘、无比瑜珈密乘,一直到最后的无上瑜珈密乘。】

金轮【又说杨过、小龙女的“玉女素心剑法”天下无敌,密教武功中尚未有对抗的剑法。

他一夸赞杨过、小龙女,郭襄必定心花怒放,国师百试百灵,当郭襄问起是否下次相见便即认输,国师却神神秘秘,说道:“你师父自有对付他们的法子。不过杨过既是你大哥哥,你师父跟他化敌为友,再见到时大家做个好朋友便了。”……】

后金轮承诺为了不舍得让郭襄伤心,不打死杨过,【郭襄道:“你倒好心肠,我多谢你了!”说着俯伏在地,照着密教的礼节,向他五体投地的跪拜。】

此时郭襄已经是诚心拜师,被金轮的密宗洗脑,照着密教的礼节,向金轮五体投地跪拜了。

这就是这么多年来受读者欢迎,被影视剧导演追捧美化的郭襄,金庸做此修改,正是在表明自己对她真实的态度。

说到杨过时,金轮早看出郭襄对杨过的一片痴心,于是继续诱骗她:

【国师道:“那你岂不一世烦恼?一生一世不快活?我们密教有办法。”

打开帐蓬角里一个大红羊毛毡的包袱,取出一个卷轴,展了开来,帛上用细丝线绣着一位站在云雾中的神仙般人物,头戴红色法冠,左手持一朵粉红色莲花,右手持剑,斩向一团乱丝。

国师道:“这张唐卡上绣的祖师爷,是莲华生大士,我们一齐向祖师爷礼拜。”郭襄便随着国师向画像礼拜致敬。】

金轮打开的卷轴上的莲花生大士,也就是金庸在注释里提到的他客厅里挂的藏胞送的唐卡,他会不了解莲花生大士是谁?

藏传佛教在吐蕃王朝时代史称『前弘期』,前弘期的始祖莲花生就开始男女拥抱双修,他就是红教双修的引入者。

【国师又道:“我从今天起,教你修报身佛金刚萨埵所说的瑜珈密乘,修成之后,再修法身佛普贤菩萨所说的大瑜珈密乘、无比瑜珈密乘,一直到最后的无上瑜珈密乘。”

郭襄问道:“师父,要修成无上瑜珈密乘,那得多少时候啊?”

国师道:“无上瑜珈密乘无穷无尽,永远说不上修成,也说不上要多少时候。”

郭襄道:“那你也没修成了?”

国师叹了口气,道:“是啊,倘若我修得稍有成就,怎么还会去苦练那龙象般若功?还会起心来和杨过、小龙女决一胜败?真是蠢才!”

郭襄道:“谁说你蠢了?不决一胜败,又怎知谁蠢谁聪明?”】

国师这里再次说明,如果他修成了无上瑜伽,就不用苦练龙象般若功来对付杨龙了。其实就是意指以密宗双修对付道教双修,以魔法打败魔法,以暗喻双方都是邪术。

为什么金庸在注释中,说元朝时藏传密宗银邪呢,是因为要修炼密宗,灌顶是必须的程序。

“灌頂是修密宗时必需举行的仪式。一个僧人从入密門到修炼最高密法无上瑜伽,要按照次第进行行多次灌顶。

密宗視灌顶为最庄严、最神圣的仪式,未受灌顶者是不能修炼密法和阅读密宗经典的,否则不仅得不到成就,死后还要下地狱。”

无上瑜伽也叫『金刚乘』,其僧人大都自称金刚。」,这也是金庸说金轮是金刚宗的由来。

双修的女性,被称为明妃。无上瑜伽部,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主流派别。双修是无上瑜伽部特有的修行方法,

这些内容来自《深入藏地:徒步西藏十万公里纪实》这本书,作者曾亲自向佛母请教交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