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从龙之孽 > 第56章 病怀

第56章 病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开年以来,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便是皇帝重病,而第二件则是蜀地叛乱。

吕纪元正为了第一件事着急,他火急火燎地赶到官署,尹弘已经在里面等候了。

吕纪元见到他便指着他的鼻子骂道:“尹弘,你说要组建内阁,你是什么意思!趁陛下身体抱恙,你便要行这等欺君罔上之事!”

见当朝的两个权力最大的官员动了火,其他人等纷纷退避,生怕听见什么不该听的。

尹弘的眼睛已经好了,眼下他由一群翰林学士簇拥着,将手中的奏报放在案上,说道:“本相正是奉了陛下的命令。如今情况紧急,政务不可无人处理。于是本相便奏请陛下,由本相与几位翰林学士共同组阁,所有政事一律由内阁参决,替陛下起草政令。”

吕纪元拍案道:“本相才是大燕的丞相!你凭什么绕开本相?难道这也是陛下应允的?”

“是啊。”尹弘冷冷地看着发怒的吕纪元道,“因为本相觉得你会政见不合妨碍本相,影响办事效率。所以还是请吕相先回家休养一段时日,待陛下病愈,再让陛下决定。”

“荒谬!”吕纪元怒不可遏地看着眼前这一群人,空落落的官署俨然已经成了尹弘的一言堂。

他不相信皇帝会做出这等决定,眼下当务之急是先面见陛下,所以他不再纠缠,马上就离开了。

一个翰林学士指着刚才尹弘放下的那份奏报,表情严肃。

“大人,如今彭泉打着拨乱反正的旗号叛乱,更有前齐大将方岳助阵。蜀地离京城甚远,即便用信鸽也还有三日的延误。战事瞬息万变,还是尽快调兵平叛才是。”

“启禀大人,下官已经派人查看过,方府已经人去楼空。此次叛乱有十万人规模,彭泉已经沦陷,叛军正向周边的几个郡蔓延。但是地方驻军兵力不多,怕难以与之抗衡。”

尹弘深深地皱眉道:“十万人?中央兵力也不过四十万。十万人不少了,方岳哪里弄来的人!”

翰林学士道:“奏报说大部分是从前的赤霄军。赤霄改编入营后,很大一部分已经解甲归田。方岳在赤霄军中做了二十年的大将,积威甚久,一呼之下,响应者不少。”

翰林学士道:“他打着前朝太子殿下的名号,说是奉天之诏,拨乱反正。因此蜀地那边的百姓和官兵也有一部分归降的。”

如果加上百姓,那实际上能有战力的叛军应该不到十万。

但尹弘的心始终没有放下。哪怕叛军只有一万人、两万人,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真打了起来,战争的规模怕是还要扩大。

他说道:“如今就算即刻从京城调兵,也需一个月之久。传令下去,先让广汉、巴东一带的驻军闭城不战,以消耗为主。叛军后备不如我军,没了粮草,自然也就一窝蜂散去了。另外让西南的驻军火速前往围剿。”

尹弘的眼睛治好了,自然也不需要帮忙读字的人了。于是陶瑞谦便被调任到大理寺,当了一名从九品的小小录事。

他第一次见大理寺卿的时候,对方就抚掌笑曰:“你叫陶瑞谦,籍贯是淮阴?”

陶瑞谦朝着他两撇小小的胡须和肥胖的身躯揖手道:“回禀大人,下官确实是淮阴人,祖辈都在淮阴生活。”

“淮阴可是个好地方,盛产像你们这种会读书的人。”

他那时候还不知道大理寺卿嘴角的一抹冷笑代表着什么,只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几乎所有的杂务都是他一个人干的。

同僚之间也不乏排挤之举,给他使绊子的人也不少。也许是因为自己没有背景,要不然为何同年中举之人,有些人能入内阁,而自己只能在这灰暗狭窄的屋室中一日接一日地抄写文书。

忽然有一日,胡泰清将他召到堂前,用针芒般的眼光将他里里外外扎了个遍,才眯起眼睛,抿着胡须道:“你的运气还不错,有人想听你弹琴。”

陶瑞谦跪在那方典雅的院落时,还不太适应自己身上轻暖华丽的衣物。

见他跪着不动,低沉的嗓音如沉香般缓缓垂落到陶瑞谦耳边。

“起来罢。”

陶瑞谦起身后,他的手仍犹如行礼般搭在身前。榻上垂落的也是寻常布衣,他却莫名感到一种深寒的威严,压得他透不过气。

“怎么不弹?”

陶瑞谦腿如筛糠,脚一软,直接跪在了地上,死死地抿着唇。

那声音忽地一沉:“回话。”

梁衡摘下手中扳指,随手放到几案上。不过轻磕的一声轻响,脚边的人脊背一震,活像什么受了惊的动物。

“胡大人吩咐过下官不得开口,只弹琴便可。可是下官不愿弹琴,因此只能跪着不动,请大人见谅。”

“这不是会说话么。”

淡淡的一句话差点让陶瑞谦又跪了下去。梁衡问道:“为何不愿弹?”

陶瑞谦深吸一口气,带着视死如归般的表情说:“下官的琴只为知己者弹。若无知己,便如伯牙摔琴绝弦,也绝不会奏响。”

梁衡拿着茶杯的手慢了下来。他本只想解个闷,没想到被人硬生生梗了一遭,兴致全无。他淡淡道:“挺有志气,那就滚吧。”

陶瑞谦他慢慢走远了身后却飘来古琴的乐声。

入耳的乐声让他顿住了脚步。这首高山流水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可这人弹得实在一般。他停下脚步并不是因为弹琴人的技艺,而是因为他演奏的篇章与他记忆中略有出入。

高山流水一曲分高山和流水上下两个篇章,高山的篇章并无争议,可是流水篇改编者甚众。陶瑞谦所学的也不过是传响度最广的一个版本。

陶瑞谦起先以为是弹琴人记错了,可是他越听,却越觉得现在这一阕流水才更符合原编曲的调性。真是奇怪,难道这人竟看过高山流水的原篇么?

他正细想时,有人与他擦身而过,径直走到他刚出来的院落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