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孝顶替郑华负责采买,荣府上下沸沸扬扬。
有人说,这是泼天的富贵,可以趁在位置上好好地给自己家捞一把。又有人说,谁知道是福是祸呢,毕竟前任郑华一家刚刚被太太发卖去了岭南烟瘴之地呢。
郑华一家还是太太陪嫁来的,更何况林之孝一家还不是太太的心腹。
林之孝一家住在离荣府不远的一个小院子。夫妻俩有一个女儿,原来取名叫红玉。后来太太有了宝二爷,宝玉。为了避讳宝二爷名字里的“玉”字,林之孝两口子便给女儿改了个名儿,叫小红。
屋外飘着鹅毛大雪,林之孝家里烧着暖炕。家里有个奶奶,正在炕上坐着纳鞋底。女儿小红年龄还小,正偎在奶奶身边玩半截烂了的红头绳。
林之孝两口子今儿在老太太处听了命,珠大奶奶还赏了酒菜。林之孝两口子在后堂吃了饭,还用油纸包了两包肉和包子,连着没喝完的半壶烧酒一起带了回来。
小红看到带回来的肉包子,直喊着:“过年啦,过年啦。”
林之孝家的便带着小红到后厨去热包子,林之孝和其母在屋里叙着话。
林母问:“老太太跟太太是怎么说的?”
林之孝的脸色有些沉:“太太说是病了,老太太跟东府大太太做主,把采买的事情交给儿了。”
“东府大太太?”林母沉吟片刻,忽地放下手里的针线,直起身子问,“老太太可有让东府一家回来院里住?”
林之孝道:“那倒是没有。”
林母听后又坐了回去。“当初你那过世了的爹跟赖大一块儿给先荣国公跑腿儿听活儿。若论做事,赖大哪里有你爹稳妥。只是赖大那老小子会钻营,先站了老太太的边儿。赖家如今就发达了,置办了大院子,还买了奴仆。连他家的孙子都被开了恩,脱了奴籍。哪里是咱家这光景。”
林之孝只闷坐在炕前的一把脱了漆的旧椅子上。
林之孝家的端着一盘冒着热气的包子和一盘肉,用手肘撑开打有补丁的布帘子进来了。“母亲,这是珠大奶奶自己屋里包的包子,您尝尝看。”
包子透着油,一看就好吃,那香味飘满了整个小屋。
林母听过不少关于这位初来乍到的“珠大奶奶”的事迹。媳妇儿林之孝家的说珠大奶奶待人和善,说了她不少好话。而林母在荣府那些老人儿那里,听到的却不是这样,说她不但不得太太欢心,还敢忤逆太太,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林母在荣府已经历经三世了,看人看得多了,但就没见过珠大奶奶这号人物。因此,每次媳妇儿林之孝家的说珠大奶奶的好话时,林母都会让她谨慎行事。
但是,今番林母见珠大奶奶待他们林家,似有些不同。况珠大爷是荣府子孙里边最争气的,是唯一一个靠自己科举做了官的。将来珠大爷若做了荣府的家主,珠大奶奶必是当家主母。这一回,林家得抓住机会早些站队了。
林母道:“珠大奶奶看中你夫妻俩,但老太太跟太太还在,凡事多个仔细。对老太太、太太身边的人,也得敬着些。”
林之孝家的连连答“是”。
林母又嘱咐了林之孝一番:“不管是在哪儿干活,都得本份为人。郑华一家还是太太的陪房,做了不该做的事儿,都被发卖到了天南海北。我们家原本就不是太太带来的人,你又被放了肥差,多少双眼睛盯着呐。老爷子在的时候都说过,咱家图个安生饭,你也当记得。”
林母一番话,戳中了林之孝的心事。林之孝被告知领了采买的差事后,心就活络了起来。因为采买就是个肥差,等于是掉进了金银窝。当初赖大爷起家,就是得了老太太的信任,从采买开始的。赖家现在风光得,一点儿都不比一般的官宦人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