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垣县每年的初中毕业生有一万多,二中因故暂时停办,能在县一中上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那些本身就生长在县城的学生,从乡下来的学生属实是凤毛麟角 。
作为下榕树第一个高中生,成才并不满足于只能读三中。在第一年中考失利的时候,他有心想要复读一年,成老爸自然也愿意儿子再努力一年,能上个更好的高中。
但是暑假之前,成才向老师询问复读事宜的时候,听到了来自老师说的残酷现实。
“成才啊,你很聪明。但是你还小,想的也就不够多。一中招的人只有三百,可不是说只有三百人在一中读书。一中是有明文规定,可以招收高价生的。差分数线一分,一千块,两万八封顶。如果你家是县城的,凭你的成绩,我会建议你家里掏这个钱去读一中。但是我知道,咱们这里的农村,穷,挣钱的路子太少,所以我不会建议你走这条路。
“至于复读,那本来是个好法子。以前想复读很轻松,但是这两年教育局抓的紧了。也有明文规定,一中不得招收复读生。当然,通过各种方法,冒名顶替他人学籍考进去的,也不在少数。这中间自然也少不了花钱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想复读,还是回家更家长商量清楚,把钱先准备好。”
成才不打算把这些话说给父母听,因为他都不打算选,因为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
“老师,那他们冒名顶替别人,是不是就不能用自己的名字了?以后,就变成另外一个人?”
成才并不屑于顶替他人的姓名。
哪怕只是顶个名头弄学籍,其实还得凭自己的本事考,他仍旧不屑于。
他成才做事,要做就做的高调,凭本事让成才两个字能服人,而不是通过弄虚作假成事。
此时的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只当是不服气。
多年以后,当化名为程亮的他再次回顾自己不算漫长的人生的时候,才恍然发现,原来当初的懵懂少年,已经隐隐有了今日的雏形。
老师毕竟只是初中系统的人,又身在乡下,也知道的不清楚,“我只知道有这样操作手法,但是以后到底是用自己的名字,还是就顶着别人的名字用一辈子,我就不清楚了。那个也是进了高中以后考虑的事情。”
成才平静地回家,平静地把没被一中录取的事实告知你父母。
成老爸犹自不信,“啥?我娃那么聪明,初三一年那么用功,会没考上?不行,我得去问问。”
成才劝他,“爸,我是专门去问了班主任才,才回来的。”
他拿出来另一张录取通知书。
“老师说,一中没录上,三中录上了。这也挺好,都离榕树乡挺近,我跟三多还能继续一块儿上学呢!”
成老爸是知道自家孩子心气高的,抽着烟皱眉,“成才啊,老师,就只给了通知书,就没说点别的?”
成才有些发怔,被老爸一问,才反应过来,“哦,老师说,我的成绩,拿到了一中也不够看的。听课可能还赶不上进度,不如在三中,老师讲的慢,讲的细,能跟得上。再说,这个成绩到了一中,也就是尾巴,老师也不会重视的。不如在三中,三中老师还会当个宝重点培养的。”
成老爸轻哼一声,吐出烟圈,“这是说俺娃在一中是棵草咧!”
成才妈拿胳膊肘顶了一下村长的老腰,不许他说贬低孩子的话。
成村长怒了,却不是对着孩子妻子发的,“那是我家娃是草么?他就是一颗参天大树的种子,他们不浇水,地里不上肥,他也长不好啊!学校,学校,学校里连老师都不全,还想让娃们学习好?你看他们缺英语老师缺了多久啦?今儿换一个,明儿走一个,学生们缺了多少课?咋把英语学好嘞?”
成才心里也苦,看着发脾气的老爸,有心想劝劝,却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转头看着窗外的树影发呆。
“爸,怨天尤人,没意义。”
成才说出的话把自己下了一跳,这意义论是最近许三多挂在嘴上的热词,自己听得多了,竟然也记在了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