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的小学
一 “老革命”何老师
我转学的时候,已经是9 月下旬了。
虽然我刚满8岁,我的转学证上写的却是转到四年级。
我原来就读的小学是位于中馆驿镇的麻城第七中学附小。
我上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了“跃进”。各行各业都在搞跃进,学校也不例外。
我所在的班是“跃进班”,不仅是超前学习,还加了俄语课。虽然只上了两年学,却学完了三年级的全部课程。
新学校叫张家大塆小学,离我们村约莫三华里,是乡里的中心小学。
我在四年级这个班只上了一个星期的课,校长就把我叫到办公室。
“古之华,你今年8岁吧?”校长问我。
“满8岁,进9岁了。”我回答。
“你只上了两年学,怎么就上四年级了呢?”
“我上的是跃进班,已经学完三年级的课了。”
“按照我们这里的学制,你只能上三年级。再说,你年纪也太小了,还是上三年级好。”
“三年级的课程都学完了,期末考试我门门功课都是5分,还上三年级呀?”我不服气,就反问校长。
“你成绩再好也不行!我们学校不准跳级。”
我回家向父亲说了学校不准跳级的事,父亲到学校和校长谈了我的情况,最后还是没谈通,于是我就转到三年级这个班了。
这个班里共有 50 多个学生,同学们的年纪普遍比我大,有的甚至大出许多。班上最大的一个女生已经 16 岁了,而我的同桌便是舅舅,他只大我三岁,在班里算是年纪较小的。
这个学校的教学设施没法和我原先中馆驿的学校比,差太远了!
中馆驿的学校麻城第七中学附小是一所模范小学,校园面积大,比这个学校大十倍还不止。校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规范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双杆、单杆等,应有尽有。四排带风雨走廊的教室,宽敞明亮,里面整齐地摆放着规范的课桌椅。
这所乡村小学,原先是个戏园子,布局像个大四合院。靠北边是一个小戏台,东西两边是两排教室,一排三间,南边则是一排办公室。校园里连一棵树都没有。校园里学校的大门朝南开,在戏台的下面。后门朝北开,出后门有一个不大的操场,仅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只有一个篮球架。
教室里窗户很小,不是正规的窗户,而是在墙上开了几个小孔。
教室里前后吊着两个电灯泡,不像我原先的学校,教室里有四个日光灯。
教室里没有正规的课桌椅,桌椅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五花八门,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有大的,有小的,无法摆整齐。
我带来的课桌是最漂亮的,本来有很大的抽屉,抽屉下面还有很大的抽斗。这课桌是我父亲上私塾时曾经用过的,抽屉不知怎么弄丢了,只剩抽斗了,我常钻进抽斗里玩。
虽说这个乡村小学硬件不行,但师资力量却不容小觑,老师基本上都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只有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不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
然而,最让我敬佩且终生难忘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 何老师。
何老师四十来岁,中等身材,留着精神的平头,那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与故事。
何老师是个老革命,他早年曾是新四军五师的人,还做过中原野战军某纵队司令部的秘书。在中原突围时,部队不幸被打散,他无奈回到老家躲藏起来,此后便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何老师自幼上过私塾,古文功底深厚,加之在部队的历练,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书法也是一绝。于是,他便在乡下教书。
解放后,他顺理成章成了正式的小学老师。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他被污蔑为叛徒,惨遭开除,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平反,恢复工作。
何老师上课总是激情四溢,仿佛全身都充满了能量。
他总是眉飞色舞,讲到动情处还会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