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春节刚过,新学期拉开序幕。
回顾过往,或许是那次别开生面的公开课,在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是我所教班级在考试中成绩斐然,优异得格外引人注目,种种因素叠加,公社教育组对我的工作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与认可。
在一场庄重的重要大会上,教育组领导郑重其事地宣布:任命我为我们小学的负责人。
与此同时,为了全方位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准,还特地选派了一位公办老师入驻我们学校,与我携手共同管理学校事务。
这可是我们学校办学以来首次迎来公办老师,无疑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意义重大而深远。这位老师同样姓张,来自张家大塆。
而学校原来的张校长,在我担任负责人之后,便转任教导主任一职。
在宣布任命的文件上,学校两位负责人的排序中,我的名字醒目地排在前面,按照职位设定,我理应被视作正校长。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略显微妙。自任命公布后,直至我最终离开学校,无论是学校里的老师、活泼可爱的学生,还是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都自然而然地习惯称张老师为校长。
有意思的是,竟从未有一个人称呼我为“校长”。
大家都满怀亲切地唤我“之华老师”。
更为有趣的是,学校的其他老师前往村子里开展工作时,村子里的孩子们时常会误把他们也称作“之华老师”,仿佛“之华老师”这个称呼已然成为了学校老师的专属代名词,饱含着一种独特而温暖的亲切感。
时至今日,每当我踏上回老家的路途,老家的人们只要遇见我,依旧会热情洋溢地打起招呼:“之华老师回来啦!”
有些人即便与我久未谋面,却也能凭借记忆一眼将我认出,感慨地说道:“您是之华老师吧?时光匆匆,您都变老喽!”
还有人满脸洋溢着真诚的笑意,简洁而热忱地问候:“你好哇!之华老师。”
这些熟悉而质朴的称呼,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往昔回忆的大门,每次听到,我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过去那段美好教育时光的深深眷恋 。
因为没有校舍,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运动场所都没有,体育课没法上,只是跑步、跳高、跳远,光搞田径运动不行啊。
我就出了个主意,搞武术,上武术课。
从小看到我祖父每天清晨就起床练功,搞吐纳,我对武术很感兴趣,还曾拜访过一位老武师学过洪拳。
于是,我到武汉买回了一套武术教材,如《初级长拳》、《初级剑法》、《初级刀法》、《初级棍法》等,还买回来10把刀、10枝红缨枪、10把剑。我打算在学校成立一个20人的武术队,10个男生,10个女生,就又买回10套白色的男运动服和10套红色女运动服。大队干部也因为我搞大队宣传队为大队挣了光,也同意出了这笔钱。
学校体育课都改成了武术课,20人的武术队也成立了。
我担任武术队的总教练,还配了一位古清秋老师作助手。
每天早上6点到7点和下午5点到6点定为武术队训练时间,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坚持了5年,一直到我被撤了校长职务并离开这个学校为止。
在那段充满活力与挑战的校园时光里,每天的训练时间一到,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学生武术训练的工作中。
学校的操场,成为了我们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舞台。
训练伊始,我从基础的基本功抓起,着重指导学生们练习腿功。
我会让学生们先站成整齐的队列,双脚稳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缓缓下蹲,如同扎根大地的苍松,这便是扎马步的起始动作。我在队列间来回踱步,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姿势,一旦发现有人姿势不标准,便会立刻上前纠正。
“膝盖要与脚尖保持同一方向,重心下沉,稳住了!”我一边说着,一边亲手调整学生的腿部位置,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发力点。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下,学生们的腿部力量逐渐增强,能够长时间保持标准的马步姿势。
接着是腰功的训练。我引导学生们先做腰部的伸展运动,双手向上伸直,然后缓缓弯腰,尝试用手去触碰地面,感受腰部的拉伸。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腰功技巧,我还会让他们进行左右侧屈的练习,身体向一侧弯曲,尽可能地贴近腿部,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
“注意呼吸,配合腰部的动作,吸气时伸展,呼气时弯曲。”我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学生们认真地按照我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动作,他们的腰部柔韧性在这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得到了显著提升。
前滚翻和后滚翻也是训练的重要环节。
我先在地上铺好我们最初使用的稻草编成的运动垫,为学生们示范动作要领。
身体蹲下,双手撑地,头部微微低下,利用腿部的蹬力和手臂的支撑,将身体向前滚动,如同一个灵活的圆球。
我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注意低头含胸,保护好颈部,连贯地完成动作。”
学生们围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我的示范,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轮到学生们练习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垫子,按照我教的方法尝试前滚翻。
有些学生一开始掌握不好平衡,在滚动过程中摔倒在地,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迅速爬起来,继续练习。经过多次尝试,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前滚翻。
随后,我们开始练习后滚翻,方法与前滚翻类似,但方向相反,需要学生们有更强的身体控制能力。学生们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后滚翻的技巧,动作也越来越流畅。
随着训练的深入,我们开始挑战更具难度的前空翻、后空翻和侧空翻。
这不仅需要学生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需要他们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
在练习前空翻时,我先让学生们在弹跳板前做好准备,双脚用力蹬地,借助弹跳板的弹力将身体向上弹起,同时在空中迅速收腹、提膝,完成一个漂亮的前空翻。
“眼睛看向前方,身体保持紧绷,用力蹬板!”我在一旁大声地喊着口令,为学生们加油鼓劲。
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踏上弹跳板,尝试着前空翻。一开始,只有少数几个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成功完成,而大多数学生则因为害怕或者技巧掌握不到位而失败。
但我始终鼓励他们不要放弃,不断地为他们纠正动作,给予他们信心。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前空翻。
后空翻和侧空翻的训练过程也同样充满挑战,学生们需要在瞬间调整身体的姿态和发力方式,才能在空中完成翻转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陪伴在学生们身边,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安全。
除了这些基本的翻腾动作,我还教学生们练习初级长拳、初级剑法、初级刀法和初级棍法。
在教授初级长拳时,我一招一式地为学生们演示,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动作都力求标准、规范。“出拳要有力,手臂伸直,注意动作的连贯性。”
我一边说着,一边做出刚劲有力的出拳动作,学生们跟着我模仿,努力让自己的动作与我一致。在练习初级剑法时,我会先让学生们熟悉剑的握法和基本的剑法动作,如劈、刺、撩等。
我手持长剑,为学生们展示剑法的精妙之处,剑在我手中挥舞,发出呼呼的风声。学生们看着我的示范,眼中满是羡慕,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
他们拿起剑,按照我的指导,开始练习剑法,虽然一开始动作略显生疏,但经过不断的练习,他们的剑法也逐渐有了模样。
初级刀法和初级棍法的教学过程也大致相同,我耐心地指导学生们掌握各种刀法和棍法的技巧,让他们在挥舞刀棍的过程中,感受到武术的魅力。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实战能力,我们还进行了刀对枪、刀对刀、枪对枪以及三人对棍等对练项目的训练。
在刀对枪的训练中,我会先让学生们了解刀和枪的特点以及攻防技巧,然后让他们两两一组进行对练。
我在一旁密切关注着他们的动作,及时指出他们在对练中存在的问题。“注意防守,枪要扎得稳,刀要砍得准!”
我大声地提醒着学生们。学生们在对练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动作和策略,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实战水平。
刀对刀、枪对枪以及三人对棍等对练项目同样充满挑战,需要学生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默契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今回首那段时光,内心不禁泛起层层波澜,那时的自己,仿佛被一股无尽的热情与坚韧的毅力所驱使,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吃苦精神,胆量也大得令人咋舌。
为了能够将武术这门博大精深的技艺完美地传授给学生们,我几乎将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奉献了出来。
尤其是每天晚上,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宁静的梦乡之中时,我家那昏黄的灯光却依旧倔强地亮着。
我坐在简陋的书桌前,全神贯注地钻研着武术教材。
那些教材,纸张或许已经泛黄,书页也在频繁的翻阅中变得有些松散,但它们在我眼中,却是无比珍贵的宝藏。
我逐字逐句地研读着解说部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武术动作的要领、发力点以及呼吸的配合,我都细细揣摩。
同时,我紧盯着那些并不十分清晰的图解,目光在文字与图案之间来回切换,努力在脑海中构建出每个动作的完整画面。
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远远不够,我深知实践的重要性。
于是,在理解了教材内容之后,我便在狭小的房间里开始了艰苦的自我练习。
房间的空间有限,每一次伸展肢体都要小心翼翼,以免碰到周围的家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热情。
我按照书上所教,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些动作,从最基础的马步扎起,感受腿部力量的凝聚;到出拳、踢腿,力求动作的标准与刚劲。
每一个动作,我都力求做到极致,每一次呼吸,都努力与动作相协调。
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地面上,但我浑然不觉,依旧沉浸在武术的世界里,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姿势,提升动作的质量。
直到自己感觉每个动作都熟练掌握了,我才稍作休息,准备迎接下一个动作的挑战。
就这样,我在深夜的房间里,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刻苦练习,为的就是能在白天的课堂上,给学生们呈现最准确、最精彩的武术教学。
而在教授学生空翻这一高难度动作时,其艰辛程度更是难以言表。
空翻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需要极大的勇气。
作为老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为了确保学生们的安全,同时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技巧,每一次练习,我都要用双手稳稳地托住学生的腰。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
一个班级众多学生,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多次练习,我就这样不停地弯腰、托举,再弯腰、再托举。
一天下来,手臂酸痛得几乎失去知觉,但我依旧咬牙坚持着。真的,那种感觉就如同一名搬运工,不停地搬运着沉重的货物,而且这“货物”还在不断地运动、变换姿势。
每天我究竟托举了多少学生,托举的重量累计起来恐怕真有几万斤之多。
然而,在当时,我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从未想过放弃。
因为看到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逐渐克服内心的恐惧,成功完成空翻动作时那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种吃苦好学的精神,支撑着我在武术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成为了我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