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武术训练,尤其是练空翻,风险是相当大的。
练习时,弹跳板和运动垫是必不可少的保护装备。
一开始,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只能使用用稻草编成的运动垫,这种垫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但与正规的运动垫相比,防护效果还是差了很多。
后来,随着学校对武术训练的重视,我们终于到武汉购置了正规的运动垫,这让学生们在训练时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即便如此,训练中的风险依然存在,稍有闪失,就会摔断手、摔断脚,甚至摔断脖子。
然而,或许是老天保佑,在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中,竟奇迹般地没出过一次事故。
这无疑是对我们所有努力的最好回报,也让我更加珍惜那段与学生们一起度过的充满激情与挑战的武术训练时光。
春节的脚步临近,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大队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成为了大家翘首以盼的盛事。
而我的武术队,在演出中无疑成为了最亮眼的明星队,光芒四射,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当我们宣传队在路上列队前行时,那场面,可谓威风凛凛,气势非凡。
想象一下,在众多穿着各式色彩斑斓演出服的队员前面,是一支格外引人注目的队伍。
10个小男孩身着洁白如雪的运动服,他们的小平头整齐划一,手中紧握着刀棍,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力量。
10个小女孩则穿着鲜艳似火的红色运动服,羊角辫随着步伐轻轻摆动,她们的背上背着宝剑和红缨枪,宛如一群即将奔赴战场的小战士。
他们昂首挺胸,步伐坚定,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队伍前后红旗随风招展,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我们的到来。
一路上,行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每次演出,武术队总是率先闪亮登场。
锣鼓声骤然响起,那声音如雷鸣般震撼着全场。
就在这激昂的节奏中,孩子们如同一群灵动的小豹子,一连串精彩绝伦的空翻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他们在空中轻盈地翻转着身体,动作娴熟流畅,一气呵成,引得台下观众的目光紧紧跟随,全场一片哗然。
紧接着,一个年仅8岁的小女孩闪亮登场。
她身姿轻盈,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只见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连走28个“前桥”(前手翻)。
她的动作连贯而优美,每一次翻转都恰到好处,仿佛与地面有着一种神奇的默契。
台下的观众们都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当她完成最后一个动作,稳稳地站在舞台上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随后,另一个8岁的小男孩大步走上舞台。
他目光坚定,充满自信。在众人的期待中,他先是一个漂亮的侧空翻,身体如同一道闪电划过舞台,紧接着,一个直体后空翻惊艳全场。
他在空中的姿态舒展而优美,动作难度极高,这一连串的动作完成得堪称完美。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惊呼声,观众们纷纷被他的精彩表演所折服。
多年之后,这个小男孩在武汉一所中学担任总务主任,如今也已五十多岁。
有一次,我们在武汉偶然相遇,他笑着对我说,他现在还能做空翻呢。
我惊讶地看着他,由衷地赞叹道:“还能翻?你真了不起!”
队中还有一个年仅7岁的小女孩,她长相甜美可爱,如同一个精致的瓷娃娃。
而她在武术方面的天赋更是令人惊叹,空翻的技巧尤为出色。
每次演出,若是路途遥远,考虑到她年纪尚小,体力有限,我常常背着她前往演出场地。
她趴在我的背上,双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仿佛这一路的颠簸都变成了有趣的冒险。
武术队不仅开场惊艳,压场的重任同样完成得十分出色。
刀枪剑棍拳,各展其能,分组表演,交替出场。
队员们手中的武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他们的一招一式都虎虎生风,尽显武术的魅力与力量。
最后的“三人对棍”更是将整个演出推向了高潮。
这“三人对棍”的表演是我花费了好大的功夫,特意邀请武汉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老师精心教导的。
表演中,是一个女生和两个男生对打。
那个女生便是我的大妹妹,当时她也是我们小学的学生。
她虽然年纪小,但在舞台上却毫不怯场,与两个男生配合默契,棍影闪烁间,攻防有序,动作行云流水。
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们此起彼伏的赞叹声,掌声经久不息,回荡在整个演出场地,为这场演出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那个朝气蓬勃、活力四溢的时期,我们小学的武术队凭借着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练就了精湛的技艺,每一场表演都精彩绝伦,名声如同春日里蓬勃生长的藤蔓,迅速蔓延开来,竟惊动了县党委宣传部。
曾经在我们公社宣传干事的杨波,如今已荣升为宣传部长。
他听闻了我们武术队的卓越表现后,瞬间被吸引,对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没过多久,便派人辗转找到了我,带着满满的诚意,盛情邀请我们武术队前往水利工地,为那些日夜辛勤劳作的民工们送上一场慰问演出,期望能给他们单调而艰苦的生活带去片刻欢乐与慰藉。
接到邀请的那一刻,我和队员们都深感荣幸,内心满是激动与自豪。
随后的日子里,大家齐心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特殊演出的精心筹备中。
从每一个动作的反复雕琢,到服装道具的细致准备,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与期待。
终于,演出的日子来临,我们满怀期待地来到水利工地。
踏入工地的瞬间,眼前的景象令人深受震撼。
偌大的工地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民工们忙碌的身影在工地各处穿梭不停,大型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雄浑的劳作之歌。
在工地临时搭建的简易舞台周围,早已聚集了众多翘首以盼的民工。
他们头戴略显破旧的安全帽,脸上带着因长时间劳作而留下的疲惫痕迹,然而,那一双双眼睛里却闪烁着对演出的强烈期待,犹如夜空中熠熠生辉的星辰。其
中,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们撸起衣袖,露出结实有力的手臂,那是辛勤劳作赋予他们的力量象征;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眼神中透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沉稳与坚毅;还有不少前来支援的女工,她们虽身形柔弱,但眼神中同样饱含着对这场演出的热切盼望,静静等待着演出开场。
演出正式拉开帷幕,武术队的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步伐矫健地走上舞台。
首先登场的是集体刀术表演,队员们双手稳稳握住大刀,随着一声令下,整齐划一的动作刚劲有力地展开。
刀光闪烁之间,他们的身影犹如敏捷的猎豹,每一次挥刀都带起呼呼的风声,那凌厉的气势瞬间抓住了台下观众的目光,引得民工们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舞台。
原本还在忙碌劳作的民工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工具,不由自主地围拢过来,目光紧紧追随着舞台上队员们的一举一动,整个工地瞬间安静下来,只有舞台上刀术表演的声响。
紧接着,单人剑术表演开始。一位队员手持长剑,身姿轻盈地走上舞台,宛如一朵在微风中摇曳的青莲。
他轻轻舞动长剑,剑花瞬间在舞台上绽放开来。
他的动作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时而如闪电般快速刺出,时而似泰山压顶般用力劈下,时而又像灵动的游蛇般优雅撩起,将剑术的精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台下的民工们不禁被这精彩绝伦的表演深深吸引,纷纷发出阵阵惊叹,有的民工甚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叫好,那响亮的声音在空旷的工地上久久回荡。
就在气氛愈发热烈之时,杨部长亲临现场。他脸上洋溢着温和的微笑,饶有兴致地观看着演出,眼神中满是对队员们的赞赏。
为了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他特意带来了相机,在人群中灵活地穿梭。
他时而蹲下身子,寻找独特的拍摄角度,试图捕捉队员们每一个细微而精彩的动作;时而站起身来,专注地捕捉队员们充满活力与自信的表情。只见他手中的相机快速按下快门,闪光灯不断闪烁,将这一个个珍贵的瞬间永久定格。
随后的三人对棍表演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队员们手中的棍棒在舞台上上下翻飞,犹如蛟龙出海,变幻出各种奇妙而惊险的招式。
他们之间配合默契十足,每一次棍棒的碰撞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在演奏一首激昂奋进的乐章。
此时,台下的民工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如汹涌澎湃的海浪般响彻整个工地。
民工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对队员们的精彩表演赞不绝口,那声声称赞饱含着他们对武术的热爱与对队员们辛勤付出的认可。
在所有表演中,空翻无疑是最惊艳的环节。
队员们身轻如燕,助跑、起跳,在空中迅速地翻转身体,动作一气呵成。
前空翻、后空翻、侧空翻,每一次翻转都像是在空中书写着奇迹,引得台下民工们惊呼声不断,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队员们在空中的身影,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演出结束后,民工们依然沉浸在刚才精彩的表演中,意犹未尽。他们热情地围上来,与队员们亲切交流,用最质朴的语言对队员们的技艺给予高度评价。
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武术的好奇与敬佩,也让队员们感受到了自己努力付出的价值。
而我,同样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经历。
那些杨部长拍摄的照片,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悉心保存着,即便时光流转,如今还留存着几张。
每当我看到这些照片,那段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光便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水利工地上民工们热情洋溢的脸庞、那热烈的演出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从未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