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纷纷看向几个读了书认得字的娃娃们:“你们想,冬生你是掌柜,你自个想一个。”
沈青山和田中正坐在屋里编筐子。
黄冬生抓了抓脑袋,想不出好名字。
田宝珠还在辅导哥哥学习今日的功课,忙得没功夫想。
“要不就叫黄记供销社,大伙也能晓得掌柜姓黄?”杨文英将沈瑶画的那张货柜图纸还到田中正手里。
这一提议大伙纷纷叫好。
“姑父,表姐让我问您什么时候再上山?”临走的时候,黄冬生揣着杨文英给写好的字询问道。
沈青山将编好的筐子垒放在角落里,头也不抬的回道:“明日就去,阿瑶这是惦记我下的陷阱呢。”
大伙听后纷纷笑出了声,从沈家离开。
杨文英将针线篓子抱回屋,坐在灯下思考着该在这素帕上绣个什么花样。
黄杏在厨房烧了热水,给她提了半桶,嘱咐她早些洗漱歇息,莫要绣太晚。
翌日一早,黄冬生就又挑着担子进城做买卖,寻铺子去了。
田中正则是和村里的男人们交涉,想用前段日子建学堂剩下的木头,等他忙完,再伐些回来还给大伙。
大伙一听就不乐意了。
这些木头放那也是放,就用呗,还啥,这不是和他们见外?
乡亲们又问田中正,你要这些木头是做啥,用不用俺们帮忙。
于是,在田中正和乡亲们的交谈中,黄冬生铺子还没寻到,黄记供销社的名号已经先打出去。
沈青山腰间别着砍刀出门上山,就见晒场上他大姐夫和乡亲们在搬木头。
等他到了上回做陷阱的地方,发现捕兽夹上虽然有血迹,但却被猎物给挣脱了。
于是又顺着血迹,往更深处的林子里做了陷阱。
日子一天比一天冷,积雪化了后又下了一场大雪,屋檐下悬挂着长长的冰柱。
各个村里挨家挨户都在猫冬,下河村的百姓却在叮叮当当劈板子,凿木槽,在田中正的指挥下做货柜。
你问他们要不要工钱?
当然不要,给黄记做货柜就是给他们自个做。
开了春,他们开荒,地里种上毛豆,阿瑶收了他们的毛豆,就能送到铺子里卖,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哪能要工钱。
再说就是出把力的事,干这点活,人也能暖和些。
今日学堂休假,孩子们吸溜着鼻涕跟在大人身边递板子。
乡亲们仁义,沈家亲族哪能真让大伙白出力,每日都会熬两大锅热气腾腾的豆腐脑供大伙喝。
娃娃们还能分到一块蒸的松软的米糕。
不出两日这货柜就给做好了。
腊月下旬,好事一桩接着一桩,黄冬生终于在榆钱街找到了合适的铺面,马不停蹄的拉着沈瑶过来看。
铺子临街,原先是开面馆,屋内的桌椅板凳很齐全,全部挪走后,面积也足够大。
出了门,左边是粮店,右边是个糕点铺,越看越合适。
就是价格太贵,一个月得一两二百文的租金。
于是姐弟俩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用一月一两银子的租金签下。
有了铺面,黄冬生便叫了一辆牛车,回村里搬来货柜,家里人一通商量,就将开店的日子定在腊八当天。
于是接下来几日,黄冬生就在东市同看中的小贩私下宣传自个的黄记供销社。
一个月只用交五十文就能在黄记定到属于自己的货柜,把要卖的东西摆到货柜里,往后就不用再风吹日晒的蹲守在摊子前,人空出来可以去干旁的事情。
有那聪明的小贩算出这笔钱比进城入市便宜,两好合一好,再由黄冬生带着参观黄记供销社后,好几个小贩当场交了银钱,签下字据。
这样的好事,黄冬生自然没有忘记他的白大哥。
黄记供销社开业那日,沈家亲族终于一起入城了。
这么重要的日子大伙穿戴着新衣新鞋,打眼看去就晓得是一家人。
牌匾上的红绸子被大伙一起揭下,宾客们聚在门前议论这招牌是什么意思?
沈瑶将黄冬生推上前去为宾客们解释,邀请着众人进内参观。
货柜上摆放整齐的鸡蛋,白菜、萝卜、豆腐、腐竹,豆芽菜、各类晒干的干菜、蘑菇,价格都标的清楚明白。
挨着墙边的筐子里还放着农家编好的蒲扇,草帽,锅刷,木铲,手套等。
柜台上的几个小坛子里还泡着酸菜,切了小块插上竹签供人品尝。
格外惹眼的是另外一边的桌案上摊放的半扇野猪肉,笼子里还罩着活得野鸡野兔,这下可算让大伙明白这店铺为啥叫供销社。
就是啥都卖,啥都有呗。
拥有货柜的小贩们今日也都来了,瞧着屋内的陈设和这么多客人,一个劲儿的冲沈瑶和黄冬生道贺。
不多时,任掌柜也带着童、李两位掌柜前来道贺,大伙脸上都洋溢着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