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武帝不禁回想起近年来与萧峣的几次交谈,这个年轻人每次都能提出独到见解,他的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往往能在一瞬间就抓住问题的关键。如今看来,萧峣对于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的眼光和胸怀都是罕见的卓越。
“峣儿,”绥武帝赞赏地点点头,“你说得很好,此战我就命你为主帅,务必率军夺下河西走廊,切断匈奴的右臂,为国家的安定繁荣立下汗马功劳。”
萧峣闻言,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怔愣了一瞬,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重任砸得有些眩晕。但很快,他便恢复了冷静,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道:“臣领旨谢恩,定不负圣命。”
旁边的柳枫还未及插话,武帝挥挥手,说道:“忠青、恩泽,你们先回宴会上,峣儿,你留下。”
柳枫看了萧峣一眼,掩去眼底的一丝担忧,领旨退下。
绥武帝将萧峣单独留下,他知道这个年轻人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支持来准备这场战役。他向萧峣详细解释了匈奴的战术和弱点,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行动。他还介绍了河西走廊的地形和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制定战术。
萧峣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断地点头。他感到自己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但他也知道这是他为国家、为人民尽忠职守的机会。他决定充分利用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勇气,来迎接这场挑战。
当绥武帝讲完时,萧峣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他感谢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并承诺会竭尽全力完成使命。
“峣儿,你的士冠礼朕已着太常卿准备,你可有什么要求没?”武帝和蔼地看着萧峣问道。
萧峣从武帝那深邃而亲切的目光中,感受到了这位君王对他的关怀与期待。然而,当他听到关于自己士冠礼的安排时,内心却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他诧异地看着武帝,回道:“微臣不敢劳动太常卿,而且这于理不合。”
武帝哈哈一笑,抬手曲指在峣头上轻敲了一下,“你这小小年纪,怎的如此迂腐,哪一点于理不合了?”
萧峣略显局促地挠了挠头,他调整了一下情绪,解释道:“《仪礼》有载:太常寺主司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等礼仪,而冠礼应在家庙举行,由受冠礼者家族中德高望重者主持......”
萧峣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小。
他自幼便只对骑射技艺、行军打仗感兴趣,从没想过这些事情。是啊,他要如何振振有词地说出那些话?他的家庙在何处?亲生父亲尚不知他的来处,又怎知家庙之所在?冠礼都是家中父兄操持,可是自己的父兄又在何处?
武帝见他情绪低落下来,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朕当然知道太常的职责,可是,你是我大绥的年轻将帅,朕特许你在社稷坛行冠礼。”
见萧峣还要再说什么,武帝继续说道:“峣儿,你过几日去太常寺,挑选一下他们给你拟的表字,届时在冠礼上宣布。”
萧峣见武帝已做下决定,便不再推辞,领旨谢恩。
太常寺为萧峣举行士冠礼的吉日良辰,经过精心推算与占卜择定,那庄重而神圣的日子已临近眼前。此时,长安城已从严冬的沉寂与寒冷中挣脱出来,温暖的春风拂过大地,万物复苏,满城杨柳青翠欲滴,枝叶随风轻舞,宛如翠绿的丝带在蓝天白云下飘逸生姿。林间草地,鲜花竞放,芬芳四溢,五彩斑斓的春色与翠绿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心醉神迷。这人间的好时节,仿佛是大自然为萧峣的及冠之礼献上的最美赞歌,预示着这位年轻人在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春之际,将要踏上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冠礼前一日,萧峣按照太常寺的要求,前往社稷坛进行礼仪程式的排演。社稷坛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地方,也是国家举行重要典礼活动的场所。
这天,萧峣踏入社稷坛,看到了一位几个月未曾见过面的人——兰翎。上一次见面,还是正旦会上隔着人群远远的一瞥。
两个多月里,萧峣日日在军营为河西之战做准备,而兰翎,也因在太医院内职位的晋升,变得异常忙碌。
在社稷坛的排演现场,有太常寺的官员在,两个多月未见,两人之间似乎隔了一层薄薄的纱幕。他们只是简单地行礼问候,便开始按照礼制排演“三加冠”的礼仪。“三加冠”是一种古老的礼仪,意味着一个人在成年过程中要经历三次加冠仪式。
始加布冠。布冠是一种用布制成的帽子,它代表着成人者已经具备了衣食之能。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食其力和养家糊口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成为成年人。因此,在加冠仪式上,成人者需要褪去童子之稚气,按照成人的规矩来办事。
二加皮冠。皮冠亦称武冠,它代表着冠者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武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卫和保卫国家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成为成年人。因此,在加冠仪式上,成人者需要端正言行举止,变得贤良沉稳。这种沉稳贤良的品质是成为一个优秀成年人所必备的素质。
三加爵冠。爵冠亦称文冠,它代表着冠者已经具备了知书达礼之能,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文化素养和礼仪知识才能真正地成为成年人。因此,在加冠仪式上象征着成人者已经完成了加冠的成年礼。
三冠连加的礼意在于激励冠者由卑而尊不断进取,它是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礼仪和道德的重视。《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详细记载了各种礼仪制度和文化习俗,包括“三加冠”的礼仪在内,都体现了儒家对于成年人和社会责任的强调以及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