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洗漱又换过了寝衣,她百无聊赖地躺在榻上翻看书卷。阿竹被她勒令去伏案练字,室内安静得只余窗外的风声。
她继续看昨日翻出来的那一卷,将那个故事完完整整地看完:
蒋书生天生是个读书的好料子,他做的文章言之有物,结构一气呵成,备受先生和同窗的赞赏。终于有一天,先生对他说,你这后生我已经教不了你了,带着你写的文章进京去投入贵人门下吧。蒋书生于是回家告别表妹,发誓自己一定衣锦还乡回来娶她;表妹则双眼含泪说愿意等他回来。
书生深夜辞行,在野外救助了一个晕倒的老翁。老翁衣衫单薄,腹如擂鼓。蒋书生把自己的干粮送给他充饥,又脱下外袍给老翁穿上取暖。二人一路相伴到京城,途中老翁也了解了书生的为人,知晓他的才能,便让他进京以后去某某府上投个拜帖。书生将信将疑,但还是照做了。原来这老翁真是朝中某个大官的父亲,只因回乡探亲,途中遭遇强盗。大官以为自己的父亲死定了,整天在家以泪洗面,见父亲安然无恙归来,便把书生当成了恩人。
大官看了书生的文章,觉得他真是难得的奇才,便让他在自己手下做事。书生不负众望,多年以后也摇身一变,当了个不小的官。大官有意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书生,并许诺今后会帮他在朝中站稳脚跟。书生一听不愿意了,对大官坦白,说自己不愿意辜负表妹。大官也是个明事理的人,一听非常感动,决定将表妹收为义女,帮助二人成婚。
最后就是表妹在被舅父舅母逼嫁的时候,书生从天而降。看到昔日容颜明艳的表妹被父母逼得憔悴不堪,心如刀割。书生带走了表妹,二人在大官的见证下成了婚,幸福美满。
故事总是喜欢在爱人爱意最浓的时刻戛然而止,仿佛这样就可以直到永恒。秦妙放下竹简,揉了揉酸胀的肩膀。阿竹还在另一旁严肃地同笔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连鼻子都沾上了一抹墨痕。
秦妙嘴角微微一勾,低头将看过的竹简卷好放到一边,准备从最下面抽出一卷旧的来看,却不慎带着整堆竹简都哗啦啦地塌了下来。
巨大的声响惊动了阿竹,她见秦妙坐起来想去捡,忙制止道:“郡主躺着吧,我来就好了。”
秦妙伏在软枕上,看着阿竹将一件件竹简卷好,堆放在案上的漆盘中。其中有一卷滚落在秦妙面前,她顺手捡起来扫了一眼,不看不知道,这一看,晃入眼帘的几行字立马就看得她内心狂跳。
这一卷写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民间故事、怪谈传说,而是太医署留档的脉案和药方!
平昭元年,四月初六,明光殿秦皇后诊断:……舌质黯,苔白;脉虚滑,尺、关、寸三部无力,如珠散落,且脉息紊乱,气虚血瘀,运行不畅,实邪阻滞之象,胎儿不保……宜取当归五钱,川穹两钱,桃仁一钱,干姜半钱,炙甘草半钱,水煎服,酌加黄酒同煎,早晚各一次……
胎儿不保!?秦妙的太阳穴突突跳起来。
姑姑她竟然小产过!
秦妙依稀想起当年的确有一段时日没有见过秦云和。那时她还小,大人们只说是姑姑病了,不让她去打扰姑姑休息,她因此借住在许夫人殿中好几个月。原来秦云和不是病了,而是小产了。不,不是,是先小产,而后病了。
她强撑着支起上半身匆匆看下去:
四月十九……食欲不振,身体困重,气短,面色黄,舌苔边沿有齿痕……宜取芡实两钱,山药两钱,茯苓两钱,莲子两钱,党参一钱半,黄芪一钱,水煎服……
五月初一……肝气郁结,胸闷胁胀,口干而苦,苔黄,时有呕吐,左关郁滞……宜取炒酸枣仁三钱,干草半钱,知母两钱半,茯苓一钱,川穹一钱,水煎服……
难怪,难怪那日宣帝见到她会忽然提起“那个孩子”。她还以为是自己这么多年来忘记了谁,原来竟是这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