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件事的进度比谢娘想象的要慢的多,周惟恭买来海盐和蜃灰、王和礼准备好账目和签章、她和莹儿娟儿收拾好听雨阁时已经快到正月。其实也怪不得他们,蜃灰是周惟恭去码头买下螺壳贝壳,找陈窑头现烧的;账目、签章还是寻张茂则帮忙解决的;而二十多年无人居住的听雨阁收拾起来确实耗费时间。即便如此,听雨阁的正堂还是显得有些简陋,屏风还是旧的,几个软凳也因为放了十多年无人养护而有了许多裂缝,总是咯吱作响,糊窗户的纸也黄的厉害,账目和签章也简单至极,没有一点正式文书的样子。谢娘心中哀叹,现在这位官家不信任她,或者不想她插手盐政的事,可她却一定要做,这毕竟是牵扯全国百姓的事!
“好了,至少现在我们还有材料,可以做点事,”谢娘笑着拿出从杂物间寻找的旧陶罐和铜称,“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拿蜃灰和草木灰改良海盐,海盐又苦又涩,之前无人愿意买,自然产量不高。而若能改掉这个缺点,大力发展海盐,补上青盐的缺口不是难事!”莹儿皱眉问:“大姑娘,为什么要用草木灰和蜃灰?你怎么知道要用这两个?”这话着实让谢娘答不上来,毕竟这些知识不属于这个时代,她又没法提及她曾经经历的那个时代的事,提了也不会有人信。谢娘笑着糊弄过去:“我也是听人说的……现在算好配比、计算耗费是要事,若是耗费太多,百姓也用不来。”
就在这有些简陋的小正堂里,他们开始第一批海盐改良的实验。草木灰直接用听雨阁院落里的枯草烧了就成,蜃灰也已买好,起初谢娘只使一两海盐在热水里溶了、加两钱草木灰、两钱蜃灰,滤去杂质,再经煮沸,可析出六钱精盐。这样做了两三日,已到了正月,也得了三两精盐。谢娘笑问道:“你们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娟儿微微侧过身,低声道:“消耗柴炭太多。”周惟恭站得有些远,垂着目光:“蜃灰也耗得太多,现在不成问题,但用的多就成问题。”谢娘心中更喜,笑道:“那我们再想法子改改?”莹儿心中颇疑,不是有问题吗?这又有什么好开心的?
从第二日起,谢娘又领着四人开始改流程,改法子,滤去的清盐水不再煮沸得盐,而是倒入小竹筛,用白绢遮挡沙尘,放在廊下风干;已结了盐霜的竹筛再放入海盐水中,又能风干结出新盐。如此,既解了柴炭耗费甚多的弊端,又节省蜃灰,唯一差一点的是耗费时间,能凝结多少盐粒还要看着天气好坏。
谢娘猜他们那位官家定是没时间看,干脆带着这些时日得的半斤精盐前往坤宁殿小坐。这些时日谢娘忙着听雨阁那边的事,也没怎么好好看过坤宁殿的变化,此时才发现坤宁殿廊下皆挂上花灯,各处放了新的插花;殿里的正红帷幔也已重新洗过、漂染、熏香,散发着宁静的清香。秀娘引她绕过屏风,那边曹后正在和赵宗实、高姑娘说话。曹后见谢娘过来,笑着让谢娘先坐,又问:“这段时间,身体可好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