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系楼前的长椅上,程以清已经坐了两个小时。
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斑驳地洒在笔记本上,他机械地记录着实验数据,眼睛却不断瞟向教学楼入口。
四点零五分,沈黎依然没有出现。
程以清反复检查APP后台——那条消息显示已读,但没有任何回复。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太过自信,或许沈黎根本不想见他。
正当他考虑是否该离开时,余光捕捉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沈黎站在楼角的阴影处,双手紧握背包带,像只警惕的小鹿。
三年过去,他长高了不少,但依然清瘦,浅蓝色卫衣衬得肤色近乎透明。
阳光照在他的耳蜗上,反射出微弱的金属光泽。
程以清慢慢站起来,生怕惊跑他:“嗨。“”
沈黎没有靠近,嘴唇抿成一条紧绷的线。
程以清注意到他的耳蜗指示灯闪烁着不稳定的黄光
——和高中时故障的那天一模一样。
“能...坐下来聊聊吗?”程以清指了指长椅,“就五分钟。”
沈黎犹豫了很久,最终迈出了第一步。
他走路的姿势有点奇怪,像是刻意控制着每一步的距离。
当他在长椅另一端坐下时,两人之间足有一米远的空隙。
“你收到我的消息了。”程以清说,这不是个问题。
沈黎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耳蜗的麦克风:“为什么...做那个APP?”
“为了你。”程以清直视他的眼睛,“三年来,我一直在想怎么帮你听得更清楚。”
沈黎的睫毛颤动了一下:“不值得...”
“值得。”程以清的声音坚定,“沈黎,看着我。这三年,你过得好吗?”
阳光穿过树叶间隙,在沈黎脸上投下摇曳的光斑。
他沉默了很久,最终摇了摇头,眼眶渐渐泛红。
“我也是。”程以清轻声说,“我找遍了整个学校...甚至去校医院当志愿者,希望能碰到你。”
沈黎猛地抬头:“你知道...?“”
“只知道你听力又恶化了。”程以清小心地缩短两人之间的距离,“具体到什么程度?”
沈黎下意识摸了摸耳蜗:“高频音...几乎听不见了。课堂上...需要读唇和转录软件。”
程以清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这是我改进的版本,降噪算法更好,还加入了专业词汇库。”他顿了顿,“我看了心理学系的课表...应该能覆盖你大部分课程。”
沈黎接过U盘,指尖微微发抖:“为什么...还这么...”
“因为我爱你。”程以清说得如此自然,仿佛这三个字已经在心里排练了千百遍,“从未停止过。”
沈黎的呼吸明显加快了,耳蜗的指示灯变成了红色——这是过载警告。
他手忙脚乱地调整设备,眼泪却先一步掉下来,砸在紧握的U盘上。
“别哭...”程以清想伸手擦去他的泪水,又怕太过冒进而停在半空,“我不逼你。如果你需要时间,我可以等。如果你不想见面,我就在APP里更新功能。只要你...别又消失不见。”
沈黎摘下耳蜗,世界立刻安静下来。
在无声的环境中,他用口型缓慢地说:“我、也、爱、你。”
程以清的心脏像是被重重撞了一下。
他试探性地伸出手,沈黎没有躲开。
当指尖触碰到对方脸颊时,两人都轻轻颤抖起来。
“可以...抱你吗?”程以清问道。
沈黎点点头,主动靠了过来。
这个拥抱很轻,像是怕碰碎什么珍贵的东西。
程以清能闻到沈黎头发上淡淡的洗发水香气,感受到他急促的心跳。
三年来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场景,终于成真了。
“我变了...很多。”沈黎的声音闷在程以清肩头,“不再是...你记忆中的样子。”
程以清轻轻抚摸他的后背:“我们都变了。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
远处传来下课铃声,惊醒了这个短暂的梦境。
沈黎迅速退开,慌乱地戴上耳蜗:“我...该去上课了。”
“明天还能见面吗?”程以清问,“同一个时间?”
沈黎咬着下唇,最终点了点头,转身快步离开。
程以清望着他的背影,直到消失在教学楼拐角。
阳光依然温暖,梧桐叶依然沙沙作响,但世界仿佛被重新注入了色彩。
第二天下午,程以清提前半小时就到了约定地点。
他带了两个保温杯,一个装咖啡,一个装沈黎喜欢的蜂蜜柚子茶。
四点整,沈黎准时出现,这次他直接坐到了程以清身边,虽然中间依然保持着一定距离。
“给你的。”程以清递过柚子茶,“记得你喜欢这个。”
沈黎小声道谢,双手捧着杯子取暖。
秋日的风有些凉,吹乱了他额前的碎发。
程以清克制住帮他拨开的冲动,转而问:“试过U盘里的软件了吗?”
“嗯。”沈黎点头,“比原来的...准确很多。谢谢。”
“不用谢。”程以清微笑,“我还有很多想法想跟你讨论。比如这个——”他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画满了电路图和算法流程,“基于脑电波的辅助听力系统,理论上可以绕过受损的听觉神经...”
沈黎惊讶地翻看笔记:“你...真的在研究这个?”
“当然。”程以清的声音带着骄傲,“我大一时就加入了听觉神经实验室,这篇论文下个月发表。”他指向一页期刊打印稿,“看,我是第一作者。”
沈黎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眼神渐渐柔和:“你做到了...当年说的话。”
“才刚开始呢。”程以清靠近一些,两人肩膀几乎相碰,“沈黎,我想正式邀请你参与我的研究。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听力障碍者的真实需求。”
沈黎的耳蜗突然发出一声轻微的静电噪音,他皱眉调整了一下:“我怕...帮不上忙。”
“你只需要告诉我你的体验,剩下的交给我。”程以清的声音充满信心,“我们一起,让更多人听得更清楚。”
这个“我们一起”似乎触动了沈黎。他抬头看向程以清,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我...试试看。”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他们热烈讨论着各种技术细节。
程以清惊讶地发现,沈黎对人工耳蜗的原理了解得相当深入,甚至能指出现有产品的几个关键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