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前三日,冯颂的大军终于紧赶慢赶地出现在了平城郊外。
天子率百官相迎,万民欢庆,平城上至王侯公卿,下至贩夫走卒,万千目光都聚在了归来的将士身上。
谁家儿郎得归、谁家夫君折戟,欢欣与苦难都掩埋在得胜的盛况之下,拢归不是走投无路的麻木。
也有车驾绕开了万人空巷的大道,先行入思贤门,前往太后所在的安昌殿。
“太后,小娘子已至殿外。”
妙观面上都带着喜色,不光是因为太后喜恶而愈发恭敬,也因冯初着实是个品格素净的讨喜孩儿。
“让她进来吧。”
冯芷君将桌案上拆开的书信一封封重新装入黄花梨木匣,转身安置于书格之中。
“臣女冯初,叩见太后,太后福绥安康。”
她这些时日在军中穿惯了男子的装束,行至宫中才重新梳了个简单的发髻,绛红裲裆下套了身栀子色的裙裳。
很是明快的颜色,穿在她身上却不喧嚣。
“快快起来。”冯芷君在案后招招手,示意她坐到自己身侧来,“让哀家好好瞧瞧,阿耆尼可被淮岱之地的宋人莽夫吓着了?”
冯初嫣然一笑,乖顺地坐到冯芷君身侧,被冯芷君搂在怀中:“姑母笑话我。”
“哈哈哈,哀家哪里敢笑话你,”冯芷君爱怜之际还带着不易察觉的歆羡,宠溺地捏了捏她的鼻尖,“那些刀兵、男人.......扎堆的地方,你都敢去看,哀家不如你。”
冯初软着声儿,反驳道,“姑母不见刀兵,非无胆,盖姑母能降有胆之人耳!”
闻言,冯芷君愣怔,旋即彻底开怀,“瞧瞧,哀家这好侄女儿,小嘴抹了蜜似的,不枉哀家疼你。”
冯初被夸,脸上闪过一丝赧色。
姑母确是待她极好,然她也是大魏的太后。
她早慧,太后铲除贺顿时的雷霆手段她还历历在目,即便冯芷君真心待她,她也不敢真将自己置于受宠的侄女这个身份上。
妙观适时端上来两盏槐花蜜水,“小娘子舟车劳顿,先喝杯蜜水解解乏,记得您最偏好太后宫中的槐花蜜了。”
“有劳了。”
冯初浅啜几口,绽出笑来,墨色的瞳仁带着笑意,能沁到人心里,“这槐花蜜还是姑母宫中人养的蜂酿得好。”
一句话夸进两个人心里,也无怪宫里宫外都交口称赞。
“听到了?”冯芷君脸上的笑意同样收不住,“自己拿了牌子领赏去吧。”
“诺,婢子谢过太后、小娘子。”
妙观行礼,带着大小众人悉数退去,殿门虚屏,留出地方让姑侄二人好好叙情。
槐花蜜水饮了半盏,蓝琉璃在烛光下泛着华彩。
“哀家听闻,平城周遭流民挡了大军行进的道,你说动你阿耶以军粮救济灾民,又拿出自己的私财购粮,接济百姓。”
“哀家的侄女,是有志为西县侯?”
冯初眉心一跳,望向姑母,想要自她脸上看出些许情绪,好答个妥帖的话。
然冯芷君是何人?
冯初再是聪慧,也不过是个孩子,叫她能看出喜怒,她这太后怕是早被拓跋弭困囿在后宫颐养天年了。
宫中的铜漏一点一滴砸在她心上,冯芷君似笑非笑的容颜近在咫尺,隐隐生威。
安昌殿的宫室她从未觉得如此之空,能听见自己心如擂鼓。
冯家荣辱也罢,她自身荣辱也罢,悉数系于这位姑母身上。
冯芷君很有耐心,在等着她的答复。
冯初喉头微耸,她听见自己稚嫩的话语在大殿振聋发聩:“西县侯,犹不足满初之志矣。”
苻秦西县侯苻雅,性温良、清廉无私,历任要职,曾攻灭仇池国、威慑吐谷浑,而更为人称道的是其乐善好施。
时人歌曰:“不为权翼富,宁作苻雅贫。”
这个小侄女,竟然嚷出“西县侯,犹不足满初之志矣”的话来?
“嗯?如此妄言,阿耆尼倒无赧色。”
听闻冯芷君唤得还是自己的乳名,冯初的心彻底落了下来。
“苻雅乐善好施,慈悲济世,然给予财货、米粮非救困长久之策。”
冯初缓缓道来,扶危救困,确是善举,却也治标不治本,反倒滋生贪惰。
“当使民有地可耕、有桑可采,老有所养,少有所依,民富而国强,此方为长久之道。”
“故......初倾佩西县侯,却不敢苟同西县侯,更不满止步于此。”
说完这些话,冯初忍不住闭上双眸,这是她第一次同人袒露心事,可偏生这个人,是她最盼望能懂她,又最畏她懂她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