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9章 第 9 章

第9章 第 9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待再度缓缓睁开双眼,日头斜照,案头的香炉里,安眠香正悠悠地飘散着袅袅轻烟,似有若无的香气在空气中氤氲开来。她抬手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小脸睡得红扑扑的,缓缓从自己的小床上爬起来,在青枣的帮助下将外衫和鞋子都穿好,再将刚刚睡得歪七八倒的双髻散开重绑,一个可爱的小团子就拾掇好了。

恰在此时,院外传来路伯的吆喝声。原来是吴夏已差人将新买的鲜奶,连同杏仁、棉布、竹簸箕等用品一并送回了家。

她顿时像被注入一股鸡血,从睡眼惺忪中猛然清醒,脚步哒哒地径直往厨房奔去。

宋代并无饮用鲜奶的习惯:婴儿哺乳依赖母乳,幼儿通常由乳母喂养至三四岁,甚至更久。据记载,宋哲宗十岁时,宫中一次仍需从民间征集十多位乳母,可见时人对人乳滋补功效的过度迷信。而成年人普遍排斥直接食用动物奶,仅偶尔食用奶酪。皇家设有专门的乳酪院,会采购牛羊奶加工成酥油、乳酪等制品,多用于佐餐调味。至于直接饮用动物奶,在时人眼中被视为低贱之举,被归入市井粗鄙之物。

宋人将饮用牛羊奶视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标志。苏辙在《和子瞻煎茶》中提及的契丹奶茶,便是将牛羊奶与茶混合制成的怪异饮品,这种饮食形式完全不符合中原的味觉审美。欧阳修更直接以 “腥膻” 形容乳制品,暗指其文化粗鄙,通过贬低奶制品来维护中原文明的优越性。

但是鲜奶和奶制品的营养价值已经在后世经过检验。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

这句曾风靡中国的口号,相信经历过 80 年代的人都不陌生。

日本早在二战后便通过《学校供餐法》推行 “一杯牛奶计划”,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牛奶。数据显示,至 1990 年,日本 17 岁男性平均身高较战前增长了 12.3 厘米。这一成果被当时媒体耸动的以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 的醒目标题广泛传播,成为饮食干预改善国民体质的经典案例。

在她眼中,身边人大多身材中等,唯有父亲身高足有 1.8 米,在人群中堪称鹤立鸡群。这大概得益于他身为武将,自幼习武,且饮食营养相较常人更为充足。

据史书记载,宋代征兵有明确身高标准:真宗朝规定最低入伍身高为五尺二寸(宋代 1 尺约合 31.68 厘米,五尺二寸约 1.65 米)。而古代文献中常见的 “七尺男儿” 说法,大概是一种夸张的文学表述,并非真实身高标准。

后世通过对宋代墓葬遗骨的测算得出,当时男性平均身高约为 165-170 厘米,女性平均身高则在 152-158 厘米之间,这与史书记载的征兵身高下限基本吻合,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普遍体格状况。

据后世研究推算,宋代人口平均寿命约 35 岁。其中,占总人口不足 1% 的士人阶层男性,平均寿命可达 61 岁;生活条件优渥、医疗资源较充裕,但受生育风险影响的士人女性,平均寿命约 53 岁。反观平民阶层,因长期面临粮食短缺、疫病威胁与战争动荡,女性受频繁生育和营养不良的双重影响,平均寿命仅约 33 岁,男性则在 36 岁左右,二者差距悬殊。

古代社会阶层在资源分配与生存条件上的巨大鸿沟,由此可见一斑。

她不得不认真盘算:如何在这个时代保障自己平安长大,避免因营养不良影响身高发育与寿命。这实在是因为当时可摄入的食物太过单一,且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率极高,能活到成年的存活率不足五成。

古代资源匮乏,平民家庭常因生计所迫提前给幼儿断奶,改用米糊、粟粥等辅食充饥,乡间 “产后三日即劳作,乳少而子饥” 的场景屡见不鲜。过早断奶导致幼儿体弱,这正是平民阶层夭折率居高不下的主因。

她家虽属行伍家庭,但祖父机智,积存了不少珍宝;父亲身为低层武官,因勇武过人、臂力超群屡获赏赐,家境在同行中颇为优渥,她才能每日吃上一个鸡蛋补充营养,身体素质较常人略好。至于兄长,虽未继承父亲的强健体格,却生得体格轻便,尤擅骑术。

但是,儿童生存率低在当前即便贵为皇室子女也难以幸免:宋仁宗育有 13 女,9 女早夭;宋神宗生 14 子,8 子早夭。

相较之下,平民百姓家的婴儿死亡率只会更高。

四分之三的女婴尚未起名便夭折,且因无人登记具体数据,仅从《欧阳修全集》记载的 103 例有确切婴儿享年的样本来看,其中仅有 8 份为女婴。这一数据明显与宋代女性占 42% 总人口的比例不符。

她的祖母曾夭折两女一子,而到了父母这一代,北宋建国已近百年,时局安定,家中条件大幅改善,两位姐姐和哥哥均平安长大。她认为,这或许与父亲三年一次外出换防、兄姐间隔多年生育、母亲母体得以恢复有关。试想宁华殿的张美人,年头刚生长女,年尾便再次怀孕,这哺乳期叠加妊娠只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器质性损伤。

婴儿的高夭折率,除疾病因素外,还与宋代普遍存在的杀婴现象密切相关 —— 这便是臭名昭著的 “生子常不举”。

苏轼在《与朱鄂州书》中记载:荆湖北路(今湖北一带)“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 朱熹之父朱松在《韦斋集-戒杀子文》中亦提及,江西婺源一带百姓 “多止育两子,过是不问男女,生辄投水盆中杀之。”

两宋时期,东南地区尤其是福建一带的杀婴溺婴之风最为盛行,时人记载:“闽人不喜多子,以杀为常,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若女则不待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