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睡前,邓茵才又收到应承泽的消息:跟我没关系。
邓茵:我也只是想开启新生活,没别的意思。
三月底的天气和暖、湿润,万物生。
回到云雾的第二天,李藜一大早便去检查育苗棚里各种蔬菜种子的发芽情况。
邓茵似乎对种地很好奇,一直跟着李藜问东问西。
“总共有多少种西红柿?”
李藜轻轻敲落地膜上的冷凝水,以便更清楚地观察棚内的情况。
“十三种,都是比较适合我们这儿气候的品种。”
邓茵学她敲地膜:“你一个人吃的过来?”
“小的可以做成油浸番茄,用来烤佛卡夏,大的可以炒鸡蛋,切片夹在三明治里。吃不过来的时候就会做成番茄酱储存起来,做披萨、意面的时候用得着。我种的这些品种生吃也不错,不愁吃不过来。要是实在吃不过来,就会问邻居需不需要。”
李藜弯着腰拔麦苗里的阿拉伯婆婆纳。
手边的十多根麦苗比周围其他麦苗矮得多,正是月初被应承泽攥掉苗尖的那些。
竟然都还活着。
邓茵直起腰,“听起来的确有滋有味,面包店开起来,更不愁吃不完了。”
“就是,面包店开起来,村里种小麦、红小豆的人应该也会越来越多的。”
李藜跳到水泥路上,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
像是跳跃的动作太大,不慎将心脏甩出去了。
王慧举着一梢梨花,走近李藜和邓茵。
“你朋友还没到?”王慧问。
“应该快到了。”
三人在大门外聊着面包店开起来可能会遇到的麻烦,天开始下起细密的雨。
李藜招呼她们往院子里走,文晓芳的车徐徐驶近。
四人速速跑入屋内。
沙发旁的置物柜上放了一只圆肚的鸭蛋绿陶瓷花瓶,之前里面插了几支结有扁圆红色果实的火棘枝条。
现在火棘果已经干瘪成暗褐色,挂在枝条上,以白墙为背景,不细看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王慧拿掉干枯的火棘枝条,插入梨花。
文晓芳说:“分工就按照我们在群里说的那样,今天聚到一起,主要是想看看你们要不要跟我去一趟安城。”
“去安城干什么?”邓茵递给文晓芳一杯水,稍稍瞧了瞧李藜的表情。
“我要去参加电商峰会,另外安城经营模式成熟的面包店多,我们可以去看看。”
王慧兴奋:“我还没去过安城呢。”
文晓芳:“不瞒你说,我也没去过,所以有点紧张。”
邓茵和王慧都是上周才知道文晓芳和李藜是朋友。
她们以前刷到过很多文晓芳的直播切片,从未想过会直接跟这人产生联系。
邓茵:“你挣那么多钱,竟然没去过安城?”
“主要是对外面的世界好像没多大兴趣,尤其是大城市,总觉得城市嘛,大差不差,没有吸引力。”
邓茵回忆城市生活经验,有些认同文晓芳的话,自然还是无法理解赵跃然要回安城找乐子的迫切心情。
“我就不跟你去了,你看她们俩有没有时间跟你去。”李藜用木托盘端了四杯水过来,放到沙发前的茶几上。
杯子的形状不同,颜色图案也不同。
文晓芳拿起猫咪图案的米色高脚马克杯,喝了一口温水说:“我想我们一起去,可以边吃边讨论,说不定能激发出好的想法和灵感。”
周云起出现在楼梯口。
“开在安城的面包店,和开在云雾的面包店能一样?我看没必要去安城做调查。”
文晓芳看一眼周云起,又看一眼李藜。
李藜解释:“周云起,阁楼租客。”
“开在云雾的面包店,顾客大部分是游客,对面包的高价格接受度相对比较高,而安城是特大城市,人们虽然吐槽面包的高价格,但买的人还是很多,我想多少会有些一样的地方,值得调查调查。”
周云起的话和语气均令文晓芳很不舒服。
“我们有我们的开店方向,你这个不相干的人,保持安静才会显得比较礼貌。你要是非得教人做事,可以多参加参加村里男性出没的场合,说不定会找到你的同类,就别对我们指手画脚了。”
文晓芳的话火药味十足。
李藜和邓茵是乐于看到周云起吃瘪的,啜饮着水,静静观战。
只有王慧打圆场:“就当他是作为潜在顾客提意见好了。”
文晓芳转头问李藜:“他要在你这儿住多久?我看面包店开起来,他大概会是那种经常差评、投诉的顾客。”
“你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我打算在这儿住到生命结束,必定会成为面包店的常客。”
李藜的闻言,牙齿磕到了杯沿。
文晓芳瘪嘴,翘着二郎腿,讥诮:“死就死,说什么生命结束,真够矫情的。”
她拍拍惊慌的李藜,声明:“你要是不跟我去,就是与这种爹味男为伍,我没办法与你继续合作。”
李藜脑子转了转,先问身边的邓茵:“你要去吗?”
如果邓茵要去,李藜只能回民宿,或者回水宁。
她不愿意和周云起独处,也不愿意去有应承泽的安城。
“去,顺便把之前租的房子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