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收这个吗?"
"给我摸摸!"
李老娘坐在柳树下纳鞋底,见状笑着摇头,"这群皮猴子..."话音未落,沙坑那头突然吵嚷起来。
原来是铁蛋和建军为了谁先挖到块彩石打起来了。五爷爷拄着拐棍过来,没急着拉架,反而蹲下身问,"知道这青沙汪咋来的不?"
孩子们顿时安静了。老人用拐棍划拉着沙子:"58年修水库时,全公社的人都来挑土,你爷爷那辈..."
故事讲完,两个孩子早忘了打架的事。铁蛋突然说:"那俺挖的算不算文物?"
"算啊!"五爷爷眼睛一亮,"这样,以后谁挖着老物件,先拿来给爷瞧瞧,真的就给记工分!"
这规矩一出,孩子们更来劲了。有人从家里偷拿放大镜来鉴宝,有人用挖到的"宝贝"跟外村孩子换弹珠。最机灵的是会计家的小子,他把自己挖到的彩石配上芦苇编的小筐,卖给来洗澡的镇上人,一个能卖两毛钱。
张翠翠在澡堂窗口看得直乐:"这群小崽子,比大人还会做生意!"
正说着,远处传来"叮铃铃"的响声。邮递员骑着绿色自行车停在李梅的裁缝铺前,递来个包裹——是省城寄来的《服装裁剪大全》。李梅捧着书,脸红得像朵月季花。
夕阳西下,孩子们散去后的沙坑安静下来。五爷爷背着手在坑边转悠,时不时用拐棍拨拉下沙子。李大牛扛着铁锹过来,"爷,明天还往里埋东西不?"
"埋!怎么不埋?"老人从兜里掏出把彩色玻璃球,"让城里来的技术员看看,这算不算'文旅产品'?"
好几个老人都在那笑,“老五,还是你有办法。”
“是啊是啊,要不是有机器,那还真是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儿!”
这话一说,好几个人就开始夸李大牛,原来这半年下来,李大牛给村里牵线租了好几样机器,种地可是省了不少力。
就说春耕的时候,那机器,耙地嗖嗖地,耙的又深又快,撒化肥都得是个快腿儿。
春耕的时候,李大牛去市里跑了几趟,借着于站长的面子,和市里几个村弄个互助,那几个村子地不够用,拖拉机闲着也是闲着,李大牛就去招呼把拖拉机租到乡下耕地,一天就把村里的地耕了个遍,左近村子又租,柴油都没用村里出钱。这不快麦收了,村里还指望李大牛再弄个什么机器回来收麦子。
"大牛啊,"五爷爷用拐棍戳了戳沙地,"听说县里要来人看咱这沙坑?"
李大牛抹了把汗,铁锹往地上一杵,"可不是嘛,县里文化馆的王技术员,说是要搞什么乡村旅游考察。爷,您那玻璃球主意真不赖,城里人就稀罕这些老玩意儿。"
正说着,村口传来一阵自行车铃声。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骑着辆二八杠过来,车把上挂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
"说曹操曹操到!"李大牛迎上去,"王技术员,您来得正好!"
王技术员下了车,推了推眼镜,"李同志,你们这沙坑在县里都传开了,说是老艺人搞的'寻宝游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五爷爷一听,脸上笑开了花,忙不迭从兜里掏出那些玻璃球,"同志您看,这都是我攒了半辈子的玩意儿,埋在沙里让孩子们找,找到了就归他们。"
王技术员接过一颗蓝色的玻璃球,对着夕阳看了看,"妙啊!这完全可以开发成特色旅游项目。"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个笔记本,"老人家,您给我详细说说这玻璃球的来历..."
这边正聊着,村支书老张头急匆匆赶来,"大牛!刚公社来人通知,说是有两台联合收割机要从河北过来,问咱村要不要。"
李大牛眼睛一亮,"要!当然要!多少钱一天?"
"说是按亩算钱,一亩两块五,"老张头掏出烟袋锅子,眉头皱成个疙瘩,"就是得先交三成定金,我寻思着,万一..."
"万一啥?"李大牛一拍大腿,"张叔,您放心,我去市里找于站长作保!春耕那事儿,您还不信我?"
周围的老人们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一亩两块五?往年请人割麦子,连饭带工钱得四块多呢!"
"机器割得快是快,就是麦茬留得高,秸秆不好收拾。"
"你懂啥,现在都讲究科学种田,麦茬高点还能肥地呢!"
王技术员合上笔记本,插话道,"各位老乡,我在农学院实习时见过联合收割机作业,一天能收上百亩,脱粒干净不说,秸秆还能直接粉碎还田。"
五爷爷点点头,"听见没?年轻人懂得多。大牛,这事儿你得抓紧办,眼瞅着麦子一天比一天黄。嗯,也不用担心没的烧,春天不是压了很多荆条,那东西能当柴火,还有,咱不是和几个村换竹子,那也能当柴火。对了,过了麦收夏种,咱村里都准备准备,都换成省柴灶,这也不难。大牛,你记着石棉绳的事儿,多屯点没关系。"
李大牛点点头,转向老张头,"张叔,咱开个村民大会吧,把这事儿定下来。我明儿一早就去市里,要是都弄伤柴火灶,那真是能省不少柴火,也就不用点这个麦秸了。"
当晚,村部大院里挤满了人。为了省点,只点了一个十瓦的灯泡,墙角还点了好几盏煤油灯。
灯下,李大牛站在条凳上,比划着讲解联合收割机的好处。
"乡亲们,我算过了,咱村三百多亩麦子,用机器两天就能收完,比人工快不说,还能省下一半的钱!"
有人喊,"大牛,万一机器不来咋办?不就误了农时?"
"这个放心,"李大牛从兜里掏出一张纸,"于站长给写了担保书,盖了公社的章。要是机器不来,公社负责给咱找劳力。"
老张头蹲在台阶上抽烟,半晌才开口,"大牛啊,不是叔不信你。这机器收割,咱谁也没见过,万一..."
"书记,"王技术员突然站起来,"我是学农的,可以负责任地说,机械化收割是大势所趋。东北农场早都用上联合收割机了,咱华北平原也该跟上了。再说了,这收割机走到哪个村,我就跟到哪个村。"
会场安静下来,只听见煤油灯芯燃烧的噼啪声。
五爷爷慢慢站起身,"老少爷们儿,我活了这么多年,见过镰刀割麦,见过马拉收割机,如今能见识见识这新式家伙什儿,死了也值了。"
人群里响起一阵笑声,气氛轻松了不少。最终,村民大会通过了租用联合收割机的决议,每户按亩数摊钱。
散会后,李大牛和王技术员走在村道上。月光下,麦浪翻滚,沙沙作响。
"李同志,你们村很有魄力啊。"王技术员推着自行车说。
李大牛笑了笑,"穷则思变嘛。王技术员,您见多识广,能不能帮我们看看,除了收割机,还有什么机器适合咱农村?"
王技术员眼睛一亮,"太多了!播种机、喷药机、脱粒机...对了,你们村那个沙坑项目,完全可以申请乡镇企业贷款,搞个小型游乐场。"
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走到了李大牛家院门口。屋里亮着灯,隐约能听见李大牛媳妇在哄孩子睡觉的声音。
"进去坐坐?"李大牛邀请道。
王技术员摇摇头,"不了,明天还得赶早班车回县里汇报。李同志,关于收割机的事,我有个同学在地区农机站,可以帮你们联系更可靠的机子。我这不还是文化宣传员嘛,你们村这个沙坑,也算是很有乡村特色。"
李大牛紧紧握住王技术员的手,"那可太谢谢了!"
三天后,两台红色的"东风"牌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开进了村子。全村老少都跑到村口看热闹,孩子们追着机器跑,被大人呵斥着躲远点。
李大牛和两个驾驶员握手,递上香烟,"师傅,辛苦了!先到我家喝口水,歇歇脚?"
为首的驾驶员老刘摆摆手,"不歇了,趁天好赶紧干活。李同志,带我们看看地块?"
收割机下地的场景,成了村里多年来最热闹的大事。老人们蹲在地头,看着那钢铁巨兽吞没麦浪,吐出金黄的麦粒,不住地咂嘴称奇。
"好家伙,这一趟顶咱二十个劳力!"
"瞧瞧,麦粒多干净,连瘪子都给筛出来了。"
"就是动静太大,吓跑好几只野兔子!"
五爷爷站在最前面。收割机经过时,老刘特意停下,邀请老人上去看看。五爷爷颤巍巍地爬上驾驶室,透过玻璃窗望着前方翻滚的麦浪,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
"爷,感觉咋样?"李大牛在下面喊。
五爷爷抹了把脸,声音有些发抖,"好!真好!"
两天后,全村麦子收割完毕。算账时,比预计的还省了百十块钱。村民大会上,老张头这个老把式当众表扬了李大牛,还提议用省下的钱买台收音机,放在村部让大家听新闻。
散会时,五爷爷拉住李大牛:"牛啊,沙坑那边,技术员说能申请贷款?"
李大牛点点头,"是啊爷,王技术员答应帮咱们写申请材料。"
五爷爷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是十几颗特别精致的玻璃球,"这是我年轻时在青岛得的洋玩意儿,一直没舍得给孩子们玩。你拿去,看能不能多吸引些城里人来。"
李大牛小心地接过玻璃球,阳光下,那些五彩斑斓的球体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就像这个正在发生变化的村庄,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