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什么愣?”时岁的折扇不轻不重地敲在苏涣肩头。
苏涣猛然回神:“……臣失态了。”
“放心。”时岁嘴角绽开一个算得上是明媚的笑容,“我可舍不得死。”
“人与人之间,有过那么一瞬……便足够了。”他喃喃自语,忽然低笑起来,笑声里浸着说不尽的苍凉,“可这‘足够’二字,究竟是哪个圣人定的?”
苏涣猛的抬眼。
时岁懒懒往后一靠,折扇展开,眼底运筹帷幄里掺着疯魔:“我偏要欲求不满。”
他的声音轻得像情话,却让人遍体生寒。
“我要他沈清让的每一寸骨血都刻着我的名字,要他的今生来世、碧落黄泉……少一刻,都算不得永远。”
苏涣闻言,紧绷的肩颈线条终于松缓下来。
可无人知晓,时岁心底正下着一场无声的雨。
沈清让啊沈清让,你待我的情意,究竟有几分真?
“王爷,”苏涣呈上奏章,适时打破沉默,“新政在封陵试行成效斐然,百姓交口称赞。”
自今上登基以来,大虞重文轻武成风。江南盐商买卖官员之事已成惯例,户部空的能跑马,可世家大族的私库却堆得金银满溢。
时岁推行的新政,正是要斩断这腐败的根源。
他接过奏折,随手翻了翻:“不错。等长云回来,便在全国推行。”
苏涣犹豫片刻,又道:“还有一事……清禾公主在玄武国发动政变,已经登基为帝了。”
时岁手上动作一顿,随即轻笑:“她倒是说到做到。”
“公主来信说,会遵守约定,百年内不犯大虞边境。”
“嗯。”时岁点点头,“聪明人。”
这三个字说得意味深长。
聪明人最懂得权衡利弊。
也最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他最欣赏的就是清禾这点,懂得在野心与理智间找到平衡。
“去备份厚礼。”时岁忽然吩咐,“把前朝那对龙凤玉佩送去,就当他……”瞥了眼腰间赝品,“贺她得偿所愿。”
苏涣领命而去。
时岁望向窗外,嫩绿的新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五月初六,时岁的生辰。
南疆战事又起,沈清让的归期一推再推。
一早边关便传来了捷报,恭定大将军再次率军大破南疆骑兵,想来不日便可班师回朝。
时岁正在御书房内批阅奏折,闻言笔尖一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大片。
“王爷?”苏涣小声提醒。
时岁这才回神:“本王知道了。”
他面上不显,心里却早已掀起惊涛骇浪。
他的将军要回来了。
那个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将军,那个在他怀里温柔缱绻的将军,终于要回来了。
时岁忽然觉得,这漫长的等待,似乎也没那么难熬了。
随着军报来的,还有沈清让给他准备的生辰礼。
苏涣呈上一个檀木匣后,便识趣地退出了御书房。
时岁指尖微颤地打开盖子,里面静静躺着一份——
婚书?
这个认知让堂堂摄政王心尖猛地一颤,连呼吸都停滞了半拍。
他手忙脚乱地将案上奏折尽数扫到一旁,小心翼翼地将婚书摊平放在桌上。
上面的字迹力透纸背。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 ,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愿聘汝为妻,白首不相离。”
落款处除了沈清让的签名,还有一道鲜红指印,像是把心头血都按了上去。
时岁眼眶发热,他有多久没见过沈清让了。
一百四十六天。
自沈清让出征那日起,他夜夜被噩梦纠缠。
有时是封陵城破那日的冲天火光,有时是阿姐最后落在他发间的温热掌心。
说来可笑……
堂堂摄政王,执掌生杀大权,却要夜夜蜷在沈清让的床榻间,抱着那人留下的旧袍,嗅着早已淡去的白芷香才能阖眼。
时岁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
他这是怎么了……
他清楚地知道那人的心意,玉门关外的相护,西郊军营的告白,都是作不得假的。
可每当夜深人静,总有毒蛇般的声音啃噬着他的理智:
——这样肮脏的自己,怎么配得上明月清辉般的沈清让?
反复的自我怀疑,反复的自我妥协。
时岁在自我厌弃与渴望中反复煎熬,几近疯魔。
他深吸一口气,将婚书仔细折好,重新放入檀木匣中。
指尖在“白首不离”四字上流连片刻,终是轻轻合上了匣盖。
无妨。
无妨……
新政在封陵的推行确实卓有成效,但因沈清让归期未定,时岁与苏涣几经商讨后,决定先在江南试行——这片买卖官员最为猖獗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