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回到清河县中,便不出门,只在帘子后整治行装,打点家什。楼下不多时收拾停当,遂上楼去。
迎儿的卧房早已清空了。夫妻二人卧室房门贴了官府封条,却未上锁。金莲拿手一顿撕开,推门进去。护窗掩着,房中一片昏暗,隐隐透出些天光。她独个儿立在空荡荡房中,愣了一会,便去动手拾掇,开了窗户,拿叉杆支了。下午的阳光透进来,斜斜地照在地板上,是一方橙色的棋盘。
屋中已不剩几件杂物。炕上光秃秃的,被褥已随武大烧化了,只剩几件细软钗环,一些碎银,四季衣衫。金莲将丈夫衣衫抱出,摊开在炕上一件件清点,有齐整些的叠在一旁,预备送人,实在破烂流丢、叠连补缀的丢作一堆,预备唤个打小鼓儿的来一并发卖了。
翻检一会,自家却也觉得滑稽。住了手,自言自语地道:“这些衣衫给谁穿去?当大人衣服又嫌小。给小孩儿穿,倒又是大人式样。”
自己在炕上愣愣地坐了一会。也无心再理,将一堆衣衫胡乱聚作一堆,统统丢下楼去。拾掇停当,唤个打小鼓儿的上门,叫他连同家具杂物,一齐作价。小贩看过,报出一个数来,金莲摇头道:“太少。”小贩道:“姐姐,三钱两枣,争它作甚?这些破烂,我拿回去都不好发卖的。”
二人立在帘下,正自讨价还价,忽而帘子一掀,周小云来了,唤了一声“大嫂”,道:“都收拾妥了?”
金莲见他来到,遂也不再讲价,三言两语交易完毕。周小云立在门首,看小贩搬完了东西,道:“都头今日上路了。两个公人随行,都是熟识的弟兄,路上百般看觑他。大嫂只管放心。”
金莲道:“你办的事,奴无有不放心的。房主那边说妥了?”周小云道:“说妥了,讨回来十二两银钱。房子月底我自知同他交割。”拿出一张收讫,并银子一道与了金莲。金莲收了,分了一半银两出来,道:“我妈那边,我就不去辞行了,免得她晓得我出门,又有话说。烦你替我与了她。”
周小云接了,道:“大嫂不去辞一辞迎姑娘?她同浑家都牵挂你。”潘金莲道:“兄弟休怪我说这话。你是好人家,我如今这样名声,怎好见你家女眷?你替我跟前辞了罢!”收拾出自家一套衣裳,两样钗环,包起交过,道:“作个念想儿。”周小云接了,道:“明日一早我过来。”交待几句话走了。
金莲独个儿立在帘下,发了一会怔。记起晚饭尚无着落,抬脚往园中去。
到得园中,吃了一惊。多日无人浇水,盆中花草俱已枯死,止剩菜圃内葱蒜疯长。葡萄架下果子俱已给鸟儿啄食尽了。金莲走去,一手攀住枝条,呆站了一会。转眼忽瞧见棚边插着个破衣烂衫扎成的唬鸟假人儿,模样儿同武大颇有几分神似,正立在秋风中轻轻摇晃。
她怔了一会,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而后悲从中来,撩衣襟捂住了脸,独个儿立在葡萄架下,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一夜无话。次日一早周小云便至,牵了一匹头口,助金莲将行李驮垛,拽扎停当。其时天色未明,满地白霜。二人出门,周小云正锁门时,隔壁忽而吱呀一声,开了一扇门,门内透出一线灯光,照出个老妇人影子,手中端个托盘,走出来道:“一杯淡酒,娘子吃了再去。”
周小云见状道:“大嫂走罢。”金莲却不动。略一踌躇,将托盘上酒盏儿拿起,仰头饮尽。空酒盏倒扣搁下,道:“干娘,奴去了。”
王婆立在门首,看周小云扶了她上鞍,落下泪来。
二人摸黑出了城门,上了官道,径投东北而去。自八月十五日中秋过去,已过两月,此时正是十月半左右天气,漫山遍野,萧瑟凋零,说不尽惨淡秋光,寒鸦黄叶。周小云伴金莲行了一日,途中免不得千叮咛万嘱咐,听得金莲不奈烦,笑起来道:“四哥这样备细!叔叔已分付过了,你倒又来说上一遍。”
周小云也不禁微笑。责备道:“大嫂,你不知行路艰难。”金莲道:“那些人是谁?瞧着倒似比你我艰难。”向道边一努嘴儿。
周小云循声望去,见是一群人,衣衫褴褛,扶老携幼,正投南踽踽而行。他道:“这些是逃荒人。今年夏天也不知怎么,雨水多得很,黄河决堤,幸而咱们清河不当其冲。河水改道,冲毁好些村庄田地,到得秋天,颗粒无收,害得好些人离乡就粮。”
金莲悚然。勒停头口,瞧了一会,见得中间尚有母亲怀抱儿女,衣不蔽体,皮包骨头。遂问:“这些人上哪里去?”
周小云摇头道:“能上哪里去?有亲戚在外乡的,投靠亲戚。倘若没有,就只好一路讨饭了!大嫂,虽说路见不平,能帮则帮,你一个妇道人家独行,须得离是非远些,休要招惹人事上身。”将骡子缰绳轻轻一扯,加快脚步。
一路无话。晚夕投店,住了一夜,第二日早上起来,二人洒泪而别。金莲独个儿立在晓风残月当中,看周小云去得远了,掉头北去。一路饥餐渴饮,瞧见天色向晚,找寻宿头。一个单身女子行路,免不了引人侧目,但见她穿着重孝,神色凄惶,遂也猜到多半是死了丈夫,上路投亲,遂也不来多作盘诘。一路上倒也风平浪静,只是弓鞋又小,万苦千辛,一路行去,迤逦离了东平地面,往沧州进。
愈是北上,愈见冬进秋退,一路上秋云淡淡,寒雁啛啛,树木凋落,景物荒凉,不胜悲怆。一路行去,有时宿在客店,有时留宿人家。路边时而见着儿童,跳百索儿,斗鸡竹马,人人皆唱一首童谣道:“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这日寒风呼啸。金莲骑在骡背,穿了厚厚衣服,严裹头脸,尚被吹得握不稳缰绳,遂早早寻家官驿,叩门投宿。店伙送上脸水,道:“这会儿忙不开,炕火便要待晚饭后来起。楼下生得好火,奶奶自来坐地取暖。”
金莲起先并不敢去。房里独坐一会,扛不住寒冷,冻得跳脚,遂拿帕子一顿裹了头脸,往楼下来。楼下不少住店客人,皆是行商过客模样,在厅中饮酒用饭,见楼上独个儿下来一个妇人,皆注意瞧了几眼。但见她穿着重孝,头脑包得严实,猜到是行路单身妇女,遂也不来招惹,反倒把嘴里的风月话儿都放缓了。店伙央个客人,让出个位置,金莲道个万福,斜佥身子,自家向火坐了。
厅中静得一会,又有一搭没一搭说起话来。金莲低了头向火,听在耳中,无非是谈些货物涨跌,买进卖出,不一会谈到粮价。一人便道:“俺早说了,今夏雨多,秋冬必然缺粮,提早囤些粮米,白露一过,粮价必涨。一进一出,倒有好大利息。谁叫你们不听俺的?”
另一个道:“吴老三,寻这种昧良心利息,你不怕天打雷劈?”众人哄笑起来。
那人冷笑道:“粮钱上能寻出多大利息来?我笑你们好不知事理。岂不知大利息要向官府生意上去寻?东平府义仓,官粜粮米,令民间大户赴仓上米,米换仓钞,再兑换盐引支盐。单就这一桩巧宗儿,清河县里乔家,去年光这一项进项,三万粮仓钞,换了这个数的盐引!”
说时将三个手指头一伸,道:“也不晓得乔老爹这一进一出,赚进了几万银子。”
众人皆咬指摇头笑道:“盐引这一宗生意,无底洞一般。可是人人都碰得的?家里没个三五八万银子家底,谁吃得下来它!这钱倒也合该他挣。”
有人诧道:“盐引生意,历来不是西门家买卖么?怎的乔老爹这回抛开他,自己行事?”
另一个笑起来道:“你从哪里来?西门家如今倒了!”
那人“咦”的一声,正待细问,门帘忽而一掀,进来一对母女,怀中抱把琵琶,熟门熟路,叉手道个万福,唤声“老爷”,向角落里坐了。妇人拨动琵琶,铮铮鏦鏦,顿开歌喉,放声歌唱。
这两声琵琶金莲听得分明,转弦拨轴,未成曲调先有情,不由得抬起头来,向二人看了一眼。但见妇人三十许人,带挈个小女,母女俩衣衫破败,倒也干净。那小女儿十一二岁年纪,瘦瘦怯怯,拿副牙板,亭亭立在母亲身旁,光着两丸黑水晶似的眼睛看人,触上金莲眼光,朝她微微一笑。
那妇人唱不的两句,一个生意人笑道:“罢,罢,杨大姐,俺们听够了你的老货。叫你姑娘唱个来听听,她年纪虽轻,一条嗓子倒比你老人家动听些。”那妇人遂住了琵琶,转头同女儿低语几句。
那女孩儿也不怯场,嫣然一笑,走上打着牙板,顿开歌喉,清唱了一支《折桂令》。她年纪幼小,却生得唇红齿白,眉清目秀,歌喉如同黄莺儿啭唱一般。众人听了,有的拿出银钱来打赏。那妇人慌忙道谢,令女孩儿走上前去收取。金莲记起周小云叮嘱,低了头只作不见。
有人发话道:“李大姐,你女儿端的一条银子也似好嗓子。怎的不叫她也学一椿儿乐器?”妇人道:“小女年纪娇嫩,舍不得叫她卖唱。”那人摇着头道:“十一二岁,也不小了。你母女两个,单靠这桩生意糊口,也不是个长法儿。你当家人如今没了多久了?”妇人道:“便是今夏决堤,往堤上运土。铁塔一样汉子,谁料到淋雨受害,害了热疟。回来几天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