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兵出陇西首日,阳光洒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肃杀的气息。
斥候们如同猎豹一般,在辽阔的草原上疾驰,他们的身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矫健而迅捷。他们时刻警惕着,传递着前线的最新动态。
这次的目标是焉支山,这座位于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战略要地,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焉支山地势险要,且易守难攻,是控制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它距离长安有两千多里的路程,但却是通往西北地区的必经之路。这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焉支山成为了这次战役的关键所在。
一人一骑,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疾驰而来。马蹄带起一股滚滚烟尘,弥漫在空气中。当那骑者到达大军队首时,战马轰然倒地,而那斥候也从马背上滚落下来。
“快,”他顾不上身上的疼痛,也顾不上身上的尘土,从胸前掏出一个皮革制成的巴掌大的袋子,声嘶力竭地喊道:“快呈给将军——”
传令兵立即将斥候带回来的情报送到萧峣面前。
【匈奴溯浦部在乌戾山麓,往西五十里是匈奴的五个小王国。】
萧峣手持斥候从敌方营地带回的木简情报,他的眼神深邃如苍穹中的星辰,闪烁着智慧与冷静的光芒。
他凝望着草原深处,脑海中快速地分析着当前的形势,如同一位棋手在棋盘上布局,思考着每一步的最佳策略。
据他所知,溯浦部只是昆耶王所辖的一个小型部落,虽然拥有一些骑兵,但数量并不多,且部族中以老弱妇孺为主。而西域边境的几个小王国,也都是人数不超过千人的游牧部族。这些部族虽然各自为政,但相互之间也常有纷争和冲突,一般不会链结为同盟。
他深知此刻正是把握战机、出奇制胜的关键时刻。
他明白,这一次的战役不仅是一场长途奔袭的较量,更是一场运用闪击战和大规模迂回运动战术的较量。
他深知,这一战不仅是展现大绥军队强大实力的机会,更是为后续战役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之战。他明白,这场战斗不仅是对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对战略战术、士兵士气以及指挥艺术的一次全面检验。他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灵活应对敌人的各种可能行动,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而且,这是取得此次出征首战报捷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定要取得开门红的战略效果。既能够有效提振绥军的士气,更能够为整个出征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沉思片刻后,下达了第三道军令:全军疾速向乌戾山进发,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战场。在距离山麓五十里处,兵分三路,一路由金多吉带领,率军两千,绕过溯浦部驻扎地,截断他们的后路;一路随主帅正面进攻;一路由张九林带领,率军三千,从东面辅助。另告全军将士,归降者不杀,妇孺不杀,财物不取。
半日后,萧峣率部以雷霆万钧之势,如疾风扫落叶般迅猛地席卷了溯浦部族,斩杀溯浦王。
一日之间,绥军惊人的战果随着西域的狂风传遍边境五国,五国之王听闻此讯,皆瞠目结舌,恐惧不已,对于萧峣所展现出的无敌战力和冷酷无情,他们既惊叹又敬畏。于是,边境五国均采取了避其锋芒的策略,不敢轻易与萧峣所率领的部队正面交锋。
五日后,萧峣率万骑穿过五国领地,凭借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他们俘获了大量辎重物资和人马。
萧峣还下令赦免了那些主动请降的部落首领,成功地将这些部落首领转化为自己的盟友,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萧峣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带领队伍继续向西奔袭。
大军渡过狐奴河后,他们那踏着泥泞、征服艰险的步伐显得更加坚定有力。
前方斥候打探的军情再次适时传来。
【匈奴阑哲王和胡碌王率精锐骑兵数万驻扎在焉支山南麓,装备精良。】
萧峣意识到,面对这样一支势力庞大、装备精良的敌人,他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如何在这场力量悬殊且孤立无援的较量中,运筹帷幄,智勇双全,从而一击制胜,达到以少胜多、兵不厌诈的战略目标,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巨大考验。
萧峣将军肃立于大帐中央,目光如炬地环视着周围的十名校尉,就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深度研讨。他身后的地形图详细而精确,每一寸土地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战略智慧和战术考量。
一名身形劲瘦精干的校尉紧盯着地形图,开口说道:“将军,属下认为,面对阑哲和胡碌二王联军,我们可以仿效之前围攻溯浦部的战术,采取兵分三路的策略。一路大军从东面佯装进攻,以牵制和消耗敌军兵力;一路从南面侧应,以防止敌人外溢从侧翼包抄;而第三路则绕行至西面,伺机而动,专责拦截敌军退路。”
然而,另一名校尉却持不同意见,他向前一步,语气坚定地说:“此计虽妙,但未必适用于当前局势。我军之所以能迅速战胜溯浦部,关键在于兵力上的优势。如今面对阑哲和胡碌二王的联军,兵力数倍于我方,若按此计行事,恐怕难以实现合围歼灭的效果。”
齐添校尉深思后,慎重地想萧峣提出:“将军,考虑到当前形势,我们是否可以请求陇西郡派兵增援?”
萧峣紧锁眉头,沉思片刻后,果断地摇了摇头:“不可!战机转瞬即逝,等不得!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决策,不能耽误最佳战绩。”
金多吉校尉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属下曾到过那焉支山,此山北面地势险要,异峰陡峭,南麓却是广袤的草滩。据此推测,阑哲王和胡碌王定是在那里蓄养马匹、集结兵力。因此,从南面正面强攻对我军极为不利。属下斗胆建议兵分两路,一路从西北方绕过焉支山,然后从北面弃马登山,借助山势俯冲入匈奴阵营,打乱他们的阵脚;另一路留守西面,作为外应。两路夹击之下,定能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张九林校尉却对这一计划持谨慎态度,他摇摇头道:“我认为此举过于冒险。且不说从峭壁登山所需的极大努力与不确定性,单是没有战马这一关键因素,仅凭士兵单兵薄甲,将很难保证能够迅速有效地突入敌营。”
众校尉们纷纷慷慨陈词,献上各自精心策划的战术与计谋,无一例外,他们均抱持着决不退缩的坚定决心,希望以智谋和勇气战胜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