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禾进门后先去前院后院屋里看一圈,一个都没少,然后将盐罐米袋放好,将晾晒的咸鱼虾米收进柴房,辉哥不喜欢鱼腥味,这些东西不能放在屋里。
天色不早了,得先把晚饭做上,辉哥饿了一天,回来直接开饭。
晚上还是吃咸鱼粥,放些虾米木耳茅草根进去,王三禾拿着米袋犹豫好久,最后捏了一小撮米。
粮食太贵,得省着吃。
锅里水开后抽出柴禾,留底火继续煮,外面天已经黑了,辉哥还没回来。
王三禾举着火棍在院门后等着,没多久孟辉脚步声传来,他忙打开门:“辉哥。”
“嗯,回家吧。”
孟辉将窗户放下来,屋里只有锅底一点亮光,两人窝在灶前喝粥。
“最近咱们就呆在家里不出去,休息一段时间,明天不用起太早,多睡一会儿。”这些天可把他累惨了。
“嗯。”王三禾无所谓,只要跟着辉哥,去哪都行。
孟辉想多睡一会儿的,但是生物钟已经形成,天不亮就醒了,王三禾歪头看他,孟辉不敢再赖床,醒着睡一张床上有些尴尬。
王三禾生火做饭,孟辉蹲院子里看菜苗。
这几天气温偏高,菜苗长得飞快,萝卜苗叶片壮实,根部开始膨大,最大的那颗已经有小指粗细,白菜全部定植完成,叶片长到十厘米,看上去像一朵朵绽放的莲花。
算日子明天是小雪节气,气温应当快到零度了,现在却还像秋天,今年气候确实反常。
不过这样也好,他们的菜可以多长几天,说不定能撑到成熟再采收。
孟辉巡视一圈,找到几根刚冒头的杂草,他们每天看好多遍,杂草都没机会长大。
拔了杂草顺势丢进鱼池,再去翻一遍农家肥,这堆肥里加过鸡内脏和鱼肠,肥力深厚。
肥堆内部温度已经降下来,肥土松散,呈现黑褐色,没有明显臭味,应当是堆肥成功了,孟辉之前只在网上见过,这是第一次实践。
“三禾,把篮子拿来。”孟辉对着前院喊,很快王三禾提着篮子跑来,问他:“辉哥?”
“堆肥好了,我们运到前院给菜苗追肥。”
“哦,等等。”王三禾拿一把茅草垫在篮子里。
孟辉在两颗苗间挖个小坑,三禾跟着铲一铲子肥放进去,然后覆土掩埋,一堆肥正好施完所有菜地。
给菜地浇上水,两人站在边上看着,“很快就能长大了。”
王三禾继续编筐子和篮子,孟辉实在无聊,把竹竿劈开编斗笠,他尝试几次感觉都不对,王三禾接过去帮他改好,孟辉继续编,成品是个竹框架。
“这也不挡雨啊?”
王三禾笑笑说:“要用芦苇叶。”
“哦,还要用芦苇叶覆盖一层,那只能等明年了。”
第二天孟辉溜达去后院看鱼,实在没有事情做,才两天就受不了了,怎么就闲不住呢,不是说好了躺平么。
也没有任何娱乐,古人闲着时都做什么,难道和那些人一样,蹲在墙根晒太阳?
孟辉背起背篓拉着三禾出门,去二道山挖些茅草根,好过闲在家里。
两人来到茅草地,傻了眼,茅草根也被挖干净了,除了那个老坟,之前孟辉培过土,能看出来是个坟头,所以没人动。
孟辉猛地看向小竹凹。
刘家庄三面环山,东山是一座光秃秃的土山包,后山在西北方向,绕过后山往西走是远山,远山连着绵延不绝的山脉,统称为深山。
沿着远山半山腰往西南走,来到二道山,茅草地在二道山东侧,小竹凹在西侧。
村民现在的活动范围已经到茅草地,孟辉有些担心张老伯,如果有人发现无主鱼塘,会怎么对待那个留守老人,孟辉不敢想象。
两人来到那片细竹林,下面的小村落依旧宁静,和上次离开时没什么变化,孟辉四处搜寻,院中没人,鱼塘边也没有,他仔细看过每个角落,终于在村口找到那个瘦小的身影。
孟辉放下心来,拉着三禾退回去说:“老伯没事,咱们把进村的路盖上,不能让别人找到这。”
王三禾把树叶撒在路上,孟辉搬来几根枯枝,改造后看不出这里还有一条路。
“只能这样了,走吧,咱们砍些柴回家。”
回去的路上两人都很沮丧,因为没找到吃的,还有为张老伯难过,那个老人就坐在村口,等着家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