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重生后要当富一代 > 第80章 铜钱茉莉

第80章 铜钱茉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梅望着窗外的月亮,突然想起离家那晚,赵寡妇说的话,"手艺是死的,人是活的。"

"哥,你跟记者说,"她深吸一口气,"我这儿有新作品,融合了传统鲁绣和现代设计,就叫...就叫《铜钱茉莉》。"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传来李大牛的笑声,"好!好!我这就告诉老张头!对了,齐建国他..."

"哥,"李梅轻声打断,"我这儿有新设计的袜套花样,回头寄给瑛子学。"

挂掉电话,李梅走回宿舍。月光下,《前程似锦》上的银线闪闪发亮。

要说为什么是李大牛打电话,那得说李三木,他给梅子寄了几次信,劝梅子不在省城学习,回去和齐建国结婚,被梅子怼了后,在村里就说管不了妹子,被李大牛听到和他吵了几架。

好的,我将为您创作这个关于农村女性走出乡村、开拓眼界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变革的生动篇章,我会保留原有的角色关系和时代背景。以下是故事的发展脉络。

### 故事梗概

- **学成归来**:李梅从省工艺美院进修结束回到李家村,带回了先进理念和技术,她的刺绣作品《铜钱茉莉》获得外贸订单,为村里带来新机遇。

- **南方之梦**:张翠翠听闻李梅讲述南方见闻后萌生考察念头,想去学习发廊经营和美容技术,但遭到部分村民非议。

- **家庭阻力**:李大牛担心妻子安全不愿放行,最终妥协决定陪同前往,哮喘病缠身的小弟李四果也坚持同行照顾嫂子。

- **集体改制**:在保守势力压力下,综合服务社被收归村集体,张翠翠只保留个人理发部,反而让她更坚定走出去的决心。

- **踏上征程**:四人小组踏上南下火车,象征着封闭的乡村开始与改革开放前沿接触,每个人的命运都将因此改变。

本次写作将聚焦李梅返乡后带来的新思想冲击,以及张翠翠等农村女性在时代变革中寻求自我突破的勇气与决心。

李梅提着人造革行李箱走下长途汽车时,李家村的槐花正开得热闹。她深吸一口熟悉的乡土气息,却发现村里多了几处红砖新房,电线杆也比半年前密集了许多。

"梅子!"张翠翠小跑着迎上来,一把接过行李,"可算回来了!你哥天天念叨你那个什么茉莉订单的事。"

李梅笑着打量嫂子:翠翠烫了头发,穿着的确良衬衫和涤纶长裤,比半年前时髦多了。

"嫂子,你这发型..."

"咋样?跟县里学的!"张翠翠得意地摸摸卷发,"现在村里小媳妇都爱找我做头发。"她压低声音,"你哥说像鸡窝,气得我三天没给他做饭。"

两人说笑着往家走,路过青沙汪时,李梅惊讶地停下脚步。昔日的沙坑如今围着整齐的竹篱笆,里面种着各色月季,几个城里人打扮的游客正带着孩子玩寻宝游戏。

"变化大吧?"张翠翠顺着她的目光,"自从你那《铜钱茉莉》上了报纸,来村里参观的人就没断过。五爷爷现在天天坐沙坑边收门票,一毛钱一个人呢!"

李梅望着沙坑边新立的"李家村民间工艺体验基地"木牌,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她的铜钱茉莉设计,竟然真为家乡带来了改变。

晚饭后,李家院子里挤满了来听新鲜的村民。李梅拿出在省城买的什锦糖分给孩子们,又给女人们看她在工艺美院学的双面绣和珠绣。

"这手艺,放在广州起码卖五十块一件!"李梅展开一幅融合鲁绣技法的牡丹挂画,"那边现在到处都是个体户,发廊、服装店、小饭馆,一家比一家红火。"

张翠翠眼睛发亮,"真的?发廊能挣那么多?"

"何止!"李梅压低声音,"我在火车站认识个惠州姑娘,她姑开美容院,给人纹眉毛一次就收二十块!"

女人们倒吸一口凉气。二十块,顶得上地里忙活半个月。

老支书咳嗽一声,"别听风就是雨。南方是南方,咱北方农村能一样?"

"就是,"有老太太眯着老花眼穿针,"女人家抛头露面做买卖,像什么话。"

李梅不紧不慢地拿出张汇款单,"这是我接的外贸订单定金,三百块。人家要二十幅《铜钱茉莉》,做好了还能续单。"

院子里顿时鸦雀无声。三百块,比全村一年的农业税还多。

夜深了,客人们散去。李梅帮张翠翠收拾茶碗,发现嫂子心不在焉。

"嫂子,想啥呢?"

张翠翠突然抓住她的手,"梅子,带我去南方看看吧!我想学美容美发,想把理发部做大。"她的眼睛在煤油灯下闪闪发亮,"我不能一辈子只会剃平头、刮胡子。"

李梅愣住了。她想起省城那些灯火通明的发廊,穿着时髦的女理发师们...

"不行!"李大牛不知何时站在门口,脸色铁青,"一个女人家跑那么远,像什么话!"

"梅子不是也出去了?"张翠翠不服。

"那能一样吗?梅子是去学习,有组织安排!你..."

"我可以跟着梅子去考察!"张翠翠声音提高,"现在政策允许个体经营,我要把理发部开成发廊,以后还要招学徒!"

李大牛气得直跺脚,"你...你..."

"哥,"李梅轻声说,"现在南方确实发展快,我带嫂子去看看也好。眼界开阔了,回来才能把生意做大。"

一直蹲在墙角不吭声的李四果突然开口,"我...我跟嫂子去。"他瘦弱的身体因为激动微微发抖,"我虽然哮喘,但能帮着拿东西..."

李大牛看看妻子,又看看弟弟妹妹,长叹一声,"罢了!要去就全家一起去!我找五爷爷开介绍信!"

第二天一早,李大牛去村部开介绍信,却被告知要开村民代表会讨论。

"啥?我媳妇出门还要村里批准?"李大牛拍桌而起。

五爷爷慢条斯理地卷着烟,"不是这个意思。是有人反映,综合服务社是集体财产,张翠翠不能光顾着自己发财。"

原来,自从张翠翠的理发部越来越红火,村里几个眼红的就开始说闲话。现在趁她要去南方,直接提出要把服务社收归集体。

会议吵了一上午。最终,在"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帽子下,服务社被收归村集体副业,张翠翠只保留个人理发工具。

张翠翠得知消息后,气得把梳剪摔在地上,"好!都给你们!我靠自己的手艺吃饭!"

李梅捡起梳剪,轻轻擦干净,"嫂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现在你彻底是个体户了,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

张翠翠愣住了,突然抱住李梅嚎啕大哭。她哭这些年憋屈,哭即将到来的未知,也哭内心那股压抑不住的渴望。

李老娘看张翠翠哭,自己搂着瑛子也忍不住抹眼泪,“难啊,女人难啊!”

瑛子摸摸奶奶的手,看妈妈哭的那么厉害,瞪着大眼睛什么也不敢说。

“好了,别哭了,再吓着孩子,”杨芳抱着几个月的孩子过来,“翠啊,咱们村人就是这个脾性,看别人过的好就眼红。我爹推车卖花线,还不是被人说了好几年。你们放心出去,让大志经常过来照看照看。再说,这服务社不是归村里管嘛?他们还能不照顾照顾?”

杨芳这么一说,翠翠也反应过来,自己哭的实在是没有道理,搞那么累做什么,她擦擦眼泪,“行,村里管就村里管,这些货都得算钱。”

李大牛也反应过来,说是服务社,就是个杂货铺,进货出货可不是个简单事儿,既然村里想要,那这账目就得清楚。

几天时间,村里和张翠翠把账目对了个明白,这下,去南方的车票钱就有了。

秋收后的第一个霜晨,天还没亮透,李大牛就把最后一口袋玉米装上了拖拉机。瑛子穿着张翠翠新做的碎花棉袄,小脸冻得通红,却兴奋地围着拖拉机转圈,"爹,咱们真能看见大轮船吗?"

"能,不仅能看,还能坐呢!"李大牛把女儿举过头顶,在她咯咯笑声中放到车斗里。

李老娘挎着蓝布包袱从院里出来,手指悄悄抹过眼角。包袱里装着晒干的枣子和一把老家的土——临行前夜,她偷偷从灶台边挖的。

"娘,上车吧。"张翠翠抱着熟睡的小儿子,声音轻柔。几天前哭肿的眼睛已经消了,此刻闪着坚定的光。

杨芳匆匆赶来,塞给翠翠一个红纸包,"路上买糖吃!"又压低声音说,"放心,我让大志每周来照看老屋。"

拖拉机突突启动时,院墙外几个早起的村民驻足观望。有人羡慕,有人撇嘴,但没人上前道别——自从服务社交给村里,李家在村中的地位就微妙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