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直播]创飞老祖宗的一百种方法 > 第68章 起跑线上

第68章 起跑线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此时,他正与徐达、李善长等人围坐一处,范进中举的节选众人传阅后,营帐内陷入一阵沉默,旋即被激烈的讨论打破。

“这范进若在咱们军中,怕是连刀都握不稳!”徐达,这位未来的魏国公,此刻正攥着文书,指节泛白,声音里满是愤懑,“成天钻研的八股文,能算出出城粮草几何?能算出濠州至应天的路程?”

他猛然抽出腰间佩刀,刀身寒光凛冽,映得众人面色微变。

朱元璋身侧的李善长,眉头拧成了个疙瘩,捻着胡须沉声道:“范进五十四岁中举,还未成为官员,周遭人就已一口一个‘老爷’地叫着。朝堂取士之道,充斥着只会空谈的腐儒……”

朱元璋独坐主位,听着诸将议论,思绪却飘回至皇觉寺的寒夜。

那时他尚是个小沙弥,亲眼见过一位老儒因科考落第投井自尽,他记得自己当时站在井边,听着寺钟在夜色中回荡,却始终不懂。

汤和大步流星地走进营帐,带着一身的寒气,将宣纸“啪”地一声铺在案几上,砚台里的墨汁溅出几滴,在宣纸上洇成墨点。

“李参军,快些写!”他扯着嗓子喊道,震得营帐内的烛火一阵晃动,“等咱们打进应天府,就把这破制度改它个天翻地覆!”

被强塞了笔墨的李善长一愣,手中的毛笔悬在半空,墨水顺着笔尖滴落。

“虽说科举积弊已久,但贸然废除并非良策。”李善长分析道。

朱元璋指尖有节奏地叩击桌面,身上甲胄映着火苗,冷冽气息扑面而来。他目光如鹰隼般,凌厉扫过帐内十几位顶盔贯甲的将领。

“这科举之事,万不可小觑 。”朱元璋开口提醒道,“它关系着‘皇权’二字的根本。当下,咱们根基尚不稳固,实力也有所欠缺,切不可轻举妄动。”

汤和挠着络腮胡的手,瞬间顿在半空。

“确实如此,咱们现在四处征战,地盘还没彻底稳固。”汤和心虚的点点头,又忍不住问道,“等拿下应天府,再谋划?”

朱元璋笑了笑,拔剑指向悬挂在帐中央的地图,剑尖在南京城位置划出一道银亮轨迹。

“好,待拿下应天府,咱们立刻着手改革科举。”朱元璋气势如虹说道。

“与此同时,科举考试的内容与蓬勃兴起的近代工业文明需求产生了难以弥合的巨大脱节。

晚清时期,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即:迫切需要大量精通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实用知识的新型人才,以推动国家的近代化转型。

但科举考试依然墨守成规,将考查重点牢牢锁定在儒家经典、诗词歌赋以及经史子集等传统领域,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新兴学科几乎视而不见。

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严重迟滞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步。”

宋代理学大儒们面色凝重,他们刚听完后世传来的科举资料,不禁摇头叹息。

此时此刻,他们终于知晓为何后世从宋代开始,就对酸儒口诛笔伐了。

“朱元璋误我!”被尊为先祖的朱熹猛地站起身,衣袖一挥,扫过案头堆积如山的集注,眼眸中满是愤懑,“某未有此意!”

他的本意是要求统治者以道制欲,遏止私欲,以德治国,虽然也有要求百姓安于自己的既定位置,把欲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起义、僭越、篡弑等现象发生,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

然而后世统治者却将这柄双刃剑抽离剑鞘,只截取“灭人欲”的屠刀,将理学异化为禁锢人性的枷锁。

绝对没有要求女人的丈夫死后,无儿女者要自杀殉葬,有孩子者终生不得再这种事情。

他身为一代大儒,怎么可能倡导女子殉葬?大宋就有改嫁入宫的太后!

他说的是士子的骨气啊!

要知道朱熹本人,是亲手策划了自己侄女的改嫁。

遥想当年,他与一众好友耗费无数心血注解经义,本意是引导世人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获取知识,明白事理。

谁能料到,这些经典阐释在后世竟沦为禁锢学子的沉重枷锁。

程颢轻抚着颔下的长髯,语气中透着深深的无奈:“某也曾说过‘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让你们这么解读的吗?

那本是针对士大夫气节而言,告诫为官者不可因一己私利,丧失道德操守,后世这般谣传,还拿此要求女子守贞。

程颢觉得自己要掐人中了。

看看那些策论题目,哪里还有半分‘治经所以明道,明道所以致用’的初衷?学子们为了功名利禄,死记硬背,全然忘却经世致用的学问真谛。

朱熹痛惜,回忆起他在寒泉精舍与吕祖谦一同论学,吕祖谦曾忧心忡忡地发出预言。

“科举若成利禄之途,圣人之学必亡。”

没想到,这句预言竟在百年之后,成为了现实。想到这里,朱熹只觉悲从中来,久久难以释怀。

“在研究晚清历史时,诸多政治人物的言行,鲜明地展现出当时传统观念与世界潮流的背道而驰。

作为晚清政坛极具影响力却饱受争议的核心人物的慈禧,她向十一国宣战这一举措,成为现代人眼中保守派盲目自大的典型例子。

尽管这一决策,在当时被视为鲁莽之举,但至少表明,慈禧对国际局势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清楚知晓世界上存在着十一个强国。

与慈禧相比许多传统士大夫的认知,更令人瞠目结舌。

比如徐桐,身为理学大师,不仅长期为皇帝授课,在传统文化领域的钻研堪称深厚,却对西学持有极端排斥的态度。

在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期间,徐桐利用自己的职权与影响力,每日都向翰林和庶吉士们灌输抵制西学的思想,告诫众人不要使用洋物,更不能谈论西方的科技发明,认为这些都是引人堕落的奇技淫巧。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位身处朝廷权力中枢,历经四朝的元老级大学者,对世界各国的认知竟荒谬到了极点。

当听闻西方有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时,他曾说道: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合情合理,无过于此。

这番言论,充分暴露了他的无知与狭隘,也从侧面反映出传统士大夫在面对西方崛起时的顽固与封闭。”

“荒谬!”

秦王政与乾隆同时拍案反驳。

好学生秦王政,作为对天下局势极为上心的君王,他自然记得后世夫子所讲。

自明朝起,葡萄牙人在广澳地区盘踞,历经三朝,花费了上百年时间,后人朝廷才艰难地将这片土地收回。

秦王政双手抱胸质疑:“大秦虽未与这些远邦直接往来,但商旅辗转,亦听闻海外有诸多邦国。晚清官员如此,国焉能不弱?”

想到晚清朝堂上,竟充斥着这般糊涂臣子,秦王政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这样的朝廷,早已病入膏肓。

乾隆帝面色涨得通红,手中的折扇狠狠敲在雕花案几上,发出清脆又带着怒意的声响。

康熙大帝时期,西洋传教士如潮水般涌入京城,带来了自鸣钟、天文望远镜等诸多奇器。

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不仅协助清廷修订历法,还凭借精湛的技艺,担任宫廷西洋乐师,甚至在尼布楚条约谈判中,凭借出色的拉丁文翻译能力,维护了清廷的权益。

“朕也曾亲览西方天文仪器,皇子们教习,亦是有西方学识,并非一无所知。”乾隆越说越气,手中折扇紧紧攥着,指节都泛白了。

徐桐肩负着辅佐君王、引领朝纲的重任,对域外之事竟如此孤陋寡闻。

如此愚昧无知的大清,走向灭亡,乾隆都无法辩驳!

“而此时的维新派人士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是导致中国人才匮乏、思想保守的罪魁祸首,必须进行彻底改革。

尽管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科举改革的呼声却如星火燎原之势,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引发了更多人对科举制度的深入反思,为后续的科举废除行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危机,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张之洞等朝廷重臣联名上奏《请废科举折》,折文中明确指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

至此,传承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正式画上了句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