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沈清梨醒得比时逾白早。他还睡着,眉间略紧,左手搭在她肩侧,像是梦里也在确认她的存在。
阳光斜斜照在床沿,落在他的发尖。白发在清晨光里带出一点柔光,沈清梨伸手轻轻拨开几缕落在他眼角的碎发。
他没睁眼,却低声问:“你醒了?”
“嗯。”
“再睡会儿?”
沈清梨摇头,在他肩窝处蹭了一下:“我要回去弄点材料。”
“那我等你。”他说。
她下楼前回头看他一眼,那一刻她忽然觉得,两人的故事就像是还没开始被谁讲述的章节,可现实不等人翻页,只能由她自己来写这个故事了。
十一点十五分,她在毛线店柜台扫完一盒三色绒线,手机跳出推送:【城市文化频道×特别企划
《身体的名字》正式嘉宾阵容公布,造形与感知:沈清梨×时逾白,从沉默偶娃到沉默运动员】
下方是一张对照海报:左侧是偶娃放大的背影剪影,右侧是他在训练中侧扑的瞬间截帧。两人之间用一段话相连:“她做的偶娃不用眼睛,他比赛时也看不见。但他们都在教我们:不说话的人,也能拥有最深的表达。”
热搜词条已挂上:“#偶娃原型真人曝光 #情绪叙事新CP” 她盯着那段文案看了整整一分钟,连毛线店店员叫她“结算好了,下一位”都没听见。
她知道这是江直之前提到的节目,沈清梨也知道他们都没签字、没确认、没出面。但这一刻,他们已经被“故事化”。
她打开微博,果然节目组已经发出预告短片,其中一帧,是她当时不小心露出的工作室镜头,桌上那只“偶娃”正被放进包装盒。
弹幕写着:
“这是爱情感知器吧!”
“啊啊啊,我不管,这就是官宣了!”
沈清梨关掉手机,站在便利店门口,没动,风吹得招牌吱呀响。她忽然觉得——比被误解更可怕的,是他们把你写进了他们的剧本,却不给你一句“要不要演”,而是直接安排了上映。
她没有回楼上,而是拐进了那条她平时散步的小街,走进了那家她曾说“以后办展可以在这”但一直没联系的独立书店。
她对店员说:“我想借你们一面墙。”
“做什么?”
她说:“发一个声明。”
“什么内容?”
她笑了一下,轻轻说:“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们是什么,而是让他们知道——这不是你们的故事。”
……
苏还是在下午三点看到那面墙的。
她原本是路过那家独立书店,想进来找一本关于身体心理边界的摄影集。结果刚走到楼梯转角,就看到一整块原本挂摄影装帧的灰墙上,换成了新贴纸。
不规则裁切,手写笔迹,像一件没公开名字的作品。她走近读那几行字:“她是偶娃制作者,不是叙事生产者。她可以做出你能靠近的东西,不代表你能靠近她。她没邀请任何人站在她身边,她只是自己站在那儿。”
下方没有署名。只有三个图钉别住一张照片。照片是展览结束那天,她的偶娃人被打包那瞬间,她伸手按住布面的画面。
那只手,很稳,但没攥紧,苏还站了一会儿,掏出手机给江直发消息:【你看到她贴墙了吗?】
江直回得不快,【我看了。她没写他的名字。她在说话,但没叫他上台。】
苏还回复:【你觉得他会生气吗?】
江直隔了一会才答:【他要是还生气,那就不是他了。】
……
那天下午五点,沈清梨回家时,时逾白刚从训练回来。他还没换衣服,背靠着厨房门,左手拎着一瓶水,额角还有汗没擦干。
她开门时,他正好抬头,他们对视了一秒。
“你去哪了?”
“书店。”
“你贴了那面墙?”
“你看到了?”
“江直转给我了。”
她把钥匙放进抽屉,走进厨房,从他身边绕过去取水杯。
“你是不是觉得我不该插手?”
“不是。”他语气平缓,“我觉得你是故意不写我名字。”
“你想我写吗?”
“我不确定。”
她倒水,杯口敲在桌边,声音清亮。
“我没写,”她轻声说,“是因为我不想你觉得你得回应我。”
时逾白没接话。
“那你呢?”她侧头,“你想站上来吗?”
时逾白静了一会儿,回答着,“我想。”
“那你什么时候想的?”
“当我看到那张照片的时候。” 他走进,站在沈清梨一侧。
“哪张?”
“你手放在偶娃上那张。”他低声说,“我想,我也想被你那样按住——不是展示,是收好。”
她抬眼看时逾白,厨房里没有别的声音。只有热水缓慢灌进杯底的咕嘟声。
她轻声说:“你可以不上来。但我贴墙的时候,一直留了你能踩上来的位置。你可以,永远在我的身边。”
时逾白没答,只是走过来,把她手边的水杯接过去。
“那我上来了。”
……
摄影师关灯的时候,空气忽然像褪了色,采访结束了。两人没有牵手,也没有靠得太近。只是坐在同一个灯光剪出的影子里,肩线隔着两拳距离,像是有意留白,又像是习惯彼此不去打扰。